努力了就一定能考好嗎?決定高考成績的這17個因素,你差哪一個?

很多同學都說自己很努力,但成績卻總是提高不了,很是苦惱。實際上,這些同學有可能看到的是表象。是不是真的很努力,自己心裡應該最清楚。


很多人坐在教室裡、書桌前的時候尚且“三閒”巨多——閒話、閒事、閒思。閒話、閒事很好理解,閒思是指人坐在那裡,思緒卻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從課堂講的晚清文學,聯想到《三國演義》,又聯想到《封神演義》,聯想到王者榮耀……這些都是一種偽努力,或者說是假努力,裝樣子而已。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真努力,真的在勤奮學習。勤奮,指能不能主動學習,具備一些吃苦耐勞的精神。勤奮,我們也只需要分為兩類:中和強。


整個高中三年,天賦、方法、勤奮的各種組合,會得出這樣的結果:


天賦(強)+方法(強)+勤奮(強)=985大學以上,最強者北大清華

天賦(強)+方法(強)+勤奮(中)=一本左右

天賦(強)+方法(弱)+勤奮(強)=二本左右

天賦(強)+方法(弱)+勤奮(中)=三本左右

天賦(中)+方法(強)+勤奮(強)=一本以上,985大學以下

天賦(中)+方法(強)+勤奮(中)=二本左右

天賦(中)+方法(弱)+勤奮(強)=二本末流


除了天賦、方法、勤奮,決定高考成績高低的因素眾多。今天,就列舉比較關鍵的17個。


1

.學業實力水平

學業實力水平是指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知識素養積累。一個學生的“現在”已被“過去”決定或基本決定,這已為高考前的歷次模擬測驗成績說明。學業實力水平一般者高考若能超長髮揮則會獲得較滿意的成績,但這樣的現象極少;若失常發揮,將是“雪上加霜”。


2

.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分自覺型、興趣型、被動型、強迫型四種。前兩種的基本表現為:主動、積極、認真、刻苦、喜歡、熱情;後兩種的基本表現為:被動、消極、應付、馬虎、厭惡、冷漠。勤奮是學習態度端正的主要體現,勤奮是成就學習與事業的源泉。


3

.思維能力

人有九種能力:言語能力、空間能力、數理邏輯能力、音樂能力、運動能力、人際能力、自知能力、自然感知能力、對精神和存在的思索能力。


每一種能力都是獨立存在的,並與相應的腦區域聯繫。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特點、不同的優勢領域。呈現著明顯的個性化特徵。按照“多元智力理論”的描述,對於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來說,不存在誰更聰明的問題,只存在不同的個體各自在哪些方面聰明以及把他的聰明是否實現的問題。


目前的學校教育主要突出、強調、培養了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高考(主要是文化課考試)也基本侷限於這兩種能力的考察。


4

.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極強的同學一般來說成績不會很差,成績很差的同學記憶能力不會很強,記憶能力強可以說是獲取理想成績的必要條件。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某一學科中知道的越多,在該學科中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就會比較好,豐富的知識可以促進記憶成績的提高。因為在大腦中信息存儲的越完備(即擁有較大的知識庫),就越容易被激活或進入意識狀態而快速直接的提取、應用。


5

.自學能力(即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有無、強弱的分水嶺,就是看一個人是否“會學習”。那些學會怎樣學習、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同學,也最容易提高其高考成績,他們在高考競爭中會佔據更大的優勢。


一個高中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實質上是由習慣的好壞決定的,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便無從談起。不願及時複習、反思,學習無有效計劃,邊學邊玩,依賴手機、網絡,不會利用零星時間,懶散等,都屬於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表現。


6

.學習方法

學習效果=50%學習方法+40%努力程度+10%智商。可見,學習方法對學習效果(成績)的決定性作用。


7

.學校、班級的學習氛圍

學校教育環境是影響學生高考成績的重要因素。重點中學、生源較好的高中一般來說佔據著優質的教育資源,教師水平普遍較高,教風正、學風濃,學生較容易考取比較高的分數。普通中學(特別是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的)往往在學校管理上相對鬆弛,有時還會出現諸多管理漏洞,則很難提升考生的平均成績。


8

.教師教學指導

教師的專業素質、學養水平、教學藝術、指導方法、複習計劃(備考方略)、經驗、責任心等對考生成績有直接影響。


9

.人際關係

在複習、應考期間,考生能否處理好與教師、同學、朋友、家長四方面的人際關係意義重大。如果與他人發生人際關係糾紛與矛盾,如吵架甚至打架,這種惡性刺激將嚴重的破壞考前、考中的情緒穩定,釀成沮喪、憤怒、憂懼心態。


到了高三或臨近高考,在與異性同學交往時要有禮有節、合乎規範,在這個問題上不想入非非,也不要企圖以所謂的情感來“慰藉”彼此失望、空虛、無聊、壓抑的心靈,否則將極大衝擊考試應具備的專注心態。


10

.心理壓力

高考生的心理壓力來自多個方面:學校、家庭、社會、自身。考生要對父母、教師的迫切心情、良好願望正確理解、正確對待,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作出恰當的估計,客觀評價自己,淡化競爭意識,定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或稍稍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把考名牌大學的打算改成考上重點大學即可,把考上“985院校”的願望降低為考上“211院校”,把考上“一本”的期望轉化為“考上好一點的普通本科也不錯”的認識,這樣降低了“期望值”則能降低過重的心理壓力,反而有利於臨場應試,考出好成績,有了好成績則不愁上不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如果志願填報無誤的話)。


11

.是否自信

一般來說,少自卑者多自信,不自信者多自卑。有信心者可以從絕望中尋找到希望,太自卑者往往把希望的火苗掐滅,很多學生的自卑感,多半是由一次次的考試失敗造成。高考前夕,不太自信的學生需要回憶以往成功愉快的學習與考試體驗,回憶以往做事成功的景象和心情,回憶因成功而受到表揚和獎勵後的愉悅感受,這樣就可以增強自信心,安然通過考試。


12

.焦慮程度

高考生的焦慮主要來源於“四個擔心”:

  • 擔心考糟了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低;
  • 擔心自我形象受損;
  • 擔心未來前途暗淡與人生髮展設計無法實現;
  • 擔心對考試準備不足。

心理學研究顯示,過強或過弱的焦慮都會影響到考試成績。


13

.心理調節

研究表明,考試中的心態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一位,考試前的心態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二位,學習方法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三,學習基礎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四。


由此可見,學會心理調節對一個考生來說是多麼重要。


考前、考場良好的心態:樂觀、豁達、平和、平常心、沉著、冷靜、從容、集中注意、聚精會神、情緒飽滿、細心。


不良心態:過度焦慮、煩躁、壓抑、憂鬱、苦悶、厭倦、散漫、不在乎、過於緊張、懷疑、恐懼、患得患失。


14

.身體狀態

良好的身體狀態是旺盛精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良好心態的基礎。學生在複習、高考期間,能否保持身體良好的生理狀態至關重要。


15

.家庭教育

勤奮、細心、毅力、意志、為人、情緒控制、心理穩定、吃苦精神,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等,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內容與重心所在,家長不能忽視。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協同性如何,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家長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強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協調性。


16

.不合理的理念

將錯誤的認知不斷內化就會鑄就“不合理的理念”,會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最終會導致情緒障礙及消極結果的產生。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有:

“高考失敗是人生最徹底的失敗”這一不合理信念對高考生有惡劣影響,與之相對的,是社會上流行的“讀書無用”這一極端錯誤的信念;


“較早進行文理分科能提高學生高考成績”這一錯誤信念能大行其道的背景是:極端功利主義思潮在社會蔓延並波及基礎教育、高考指揮棒的導向、以高考上線率為主的教育評價機制、顧此失彼的淺薄思維方式;


“只要學習努力,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績”這是許多學生、家長、教師所共有的。但實際情況是:成功不一定屬於努力者,但失敗肯定屬於不努力者;


“你不是讀書的料!”這一理念若被自己的孩子接受領納,就極有可能轉化為孩子自己的另一種理念——“我本來就比別人笨,怎麼努力也不行”;

“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值得商討的一個判斷,它只有在“激勵”“鼓舞”“鞭策”的層面上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它是要一個人學會自我安慰、容忍挫折、悅納自己、滿懷信心、發奮圖強、爭取成功。若畏難而下、怯步而止,“失敗也是失敗之母”。


17

.其他細節

諸如考題適應性、擇題盲答偶然性、批改老師偶然因素、卷面、考試居住環境等。

寫在最後

考上好大學是每個中學生多年奮鬥的目標,也幾乎是所有家長共同的期待。但背後影響學生高考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顯性的、隱性的、知識的、能力的、單項的、綜合的、主體的、主體外的、個性的、共性的等等。

學生的學業成績、高考成績是一個系統因素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老師堅信,有一定的智力,有學習的興趣,有強健的體魄,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幸遇上好的老師,外界能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經濟的、家庭的、生活的),理想的高考成績是不難取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