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在今夏的熱門電視劇《陳情令》中,其實隱藏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古代文化常識,而這些,絕大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的,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首先,關於名與字。男主一名叫魏嬰,字無羨;男主二名叫藍湛,字忘機,號含光君。關於劇中各人對他們的稱呼,各不相同,但是是有一定講究和深意的。

比如,為什麼兩個男主互相叫的是對方的姓名,而非字?而劇中其他人叫這兩人一般是稱字即“魏無羨”、“藍忘機”(或“含光君”),同輩中沒有直接叫他們名字的。

另外,金光瑤和他的母親為什麼特別注重“正衣冠”呢?

關於以上兩點:姓名取“字”以及“戴帽子”,與中國傳統禮樂文明中的貴族成人禮有著密切關係。而古代禮儀以周禮為典範,其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就先來看看周禮及古代的成人禮到底意味著什麼吧,然後再繼續解析《陳情令》。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1、周代是中國禮樂文明的奠基和勃興時期

儒家經典之一《禮記》共有49篇,其中有一篇為《表記》,它比較了殷商與周朝的不同,說殷商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尊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殷商是一個敬鬼神的時代,殷人深信:只要恭敬地崇拜鬼神,把最好的東西拿去祭祀,就一定會得到保佑。

到了周朝,周武王克商後沒幾年就去世了,而他的兒子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這時,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毅然站了出來,輔助自己的侄子攝政。

周公受命於危難之際,他制禮作樂,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底蘊。

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

西方語言中是沒有我們這個“禮”的同義詞的。西方文化裡的那套禮,諸如打領帶、塗口紅,是16-18世紀時,凡爾賽宮為了顯示貴族的高雅身份而弄出來的,在這之前沒有這一套。

而在中國,禮樂文明長達三千年之久。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到底什麼是禮?

“禮者理也,德之則也”。“禮”是根據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一系列典章制度與行為規範,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誌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

而西方只是用風俗的差異來區分文化。在西方人看來,只要方言和風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國家。

而中國不是這樣的,中國各地的方言、風俗差異很大。但是,中國幾千年來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是因為中國文化在方言和風俗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東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現,就是“禮”。

無論在中國的哪兒,“禮”是一樣的,它既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個人生死婚嫁等一切事務,也是官方的準則,統轄著國家一切的內務和外交。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那麼,古代的成人禮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古代貴族的成年禮

在周代,男孩20歲算成年,女孩相對早熟,15歲便算成年。為什麼男孩要20歲這麼遲才算成年呢?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貴族男子到了20歲,文化知識已經學得差不多了;

第二、在這個年齡,男子血氣強盛,身體發育也成熟了,而不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意思是十幾歲時,血氣未定,容易沉迷於色——老祖宗們考慮得還是挺到位的;

第三、對於貴族男子來說,成年意味著一種身份轉換,意味著他開始正式擁有參政、狩獵作戰、祭祀等與成年男子相同的權利和義務,開始享有各項貴族特權。

貴族的成年禮,最重要的有三件事:束髮、行冠禮、取字。

束髮

在古代,小孩未成年時,頭髮是往兩邊梳的。男孩把兩邊的頭髮盤成兩個獸角形狀,稱為“總角”;女孩則盤成兩個樹椏形,所以叫“丫頭”。

到了成年禮時,頭髮則要合在一起集中梳起來,盤在頭頂上,再用簪子固定,表示:成年後,得約束自己,不能自由散漫——這個寓意確實很妙。

行冠禮

冠禮被稱為“禮之始”,士大夫階層以上的社會群體普遍都很重視,它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制度和人生禮儀。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冠禮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加冠,戴帽子。在古代,小孩子和女子是不允許戴帽子的,只有成年男子才戴帽子,所以,給孩子戴冠就意味著他成年了。

成年禮上,孩子要先後戴三個不同的冠:

  • 第一個冠是緇冠(“緇”讀“資”)。這是參加政治活動的服飾。加緇冠,表示你有了參政議政權。
  • 第二個冠是皮弁(“弁”讀“變”)。這是軍裝和獵裝。加皮弁,表示你有了作戰狩獵權,也意味著有權利使用武器。所以,加皮弁時還要佩劍,劍是最高級的兵器。
  • 第三個冠是爵弁(“爵弁”讀“雀變”)。這是參加祭祀活動的服飾。加爵弁,表示你有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權力。

每加一次冠,必須重梳一次頭,要很鄭重地弄得整整齊齊。重新梳頭後,嘉賓還要再檢查一遍,然後加冠。每一次還要回到房間換相配的衣服。

這樣三次下來,這個禮便叫“三加之禮”。

深刻理解了冠的意義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路。在一次搏鬥中,子路被對方用戈砍斷了固定帽子的繩索——冠纓。子路卻放下武器,停止了戰鬥。他說:“君子死,冠不免。”就算是死,帽子也不能不戴。於是,手無寸鐵的他面不改色,從容鎮定地用雙手繫著冠纓,任由對方把他給砍死了。

所以,在《陳情令》中,金光瑤的母親從小教導他“君子正衣冠”,他也一直非常重視自己戴帽子的禮儀,而且是在被認回到蘭陵金氏後開始戴帽子,都不難理解了。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三加之禮結束之後,嘉賓還負擔著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給這個成年人取一個字。

取字

古代孩子生下來的前三個月是沒有名字的,因為那時的孩子成活率不高。

根據《儀禮》、《禮記》等書的記載,古代小孩子出生三個月後,會由父親起一個“名”,也就是所謂的乳名或幼名。

古人非常看重這個由他父親親自賦予的名字,這個名字,只有他的父母、祖輩、國君才可以直呼其名,同輩之間是不可以以名相稱的。

等到成年舉行冠禮時,有了“字”,成年人之間打交道就方便稱呼了。

這種“命名取字”的禮俗,從周代一直延續到民國,長達三千餘年。

講到這裡,再聯繫《陳情令》的一些情節,就很好理解了。

比如,魏無羨剛開始見到藍忘機時,在屋頂上打鬥那次,是套近乎稱他為“藍二公子”,後面開始稱“機兄”或“忘機兄”。

在第5集裡,魏無羨被罰抄藍氏家規,藍忘機在旁邊監督。魏無羨過去看藍忘機寫字,先是叫他“忘機兄”,藍忘機沒理他;然後便叫他“藍忘機”,藍忘機還是沒理他;然後,他便大喝一聲“藍湛”!

聽到他叫藍湛,藍忘機便開始不爽地抬頭看他。

魏無羨答:“你可不要這樣看著我啊,是我叫你忘機你不答應我才叫你名字的,你要是不高興的話,你也可以叫回來。”(繼續往後看,藍忘機真的叫回來了)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從這之後,魏無羨就一直叫藍忘機為“藍湛”了。

在罰抄藍氏家規兩人朝夕相處的最後一天,魏無羨又一次捉弄藍忘機,把他看的書換成了春宮讀物後,藍忘機生氣地脫口而出的是:“魏嬰!”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從這之後,藍忘機就一直稱魏無羨為魏嬰了。

所以,罰抄事件結束後,藍二和哥哥藍曦臣講到後山結界鬆動了後,藍曦臣問他有沒查到誰有出入後山,藍忘機答:“魏嬰!”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所以,不難理解,藍曦臣聽到後,先是有點詫異,然後便是這個表情: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

既然藍曦臣心裡瞭然,後面同意魏無羨一起去除水祟便是順理成章了。

再來看看其他人對魏無羨的稱呼,都很合規範,比如藍啟仁在叫魏無羨回答問題時喊的是“魏嬰”,因為他是長輩,可以這麼叫。江楓眠稱魏無羨為“嬰”,當然也非常合適。

平輩的師姐則叫的是他的字的暱稱——“阿羨”或“羨羨”,其他人都是叫“魏無羨”,平輩裡只有藍忘機叫的是“魏嬰”。

以上這些,你get到了嗎?

彭林《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易中天《中國成年禮:帽子與劍,以及男婚女嫁》

馬金亮《周代冠禮中取“字”儀節的文化意義》


我是喜歡歷史、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竹小禾,歡迎關注我,經常來小齋坐坐,閒談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