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在今夏的热门电视剧《陈情令》中,其实隐藏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古代文化常识,而这些,绝大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长长见识吧!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首先,关于名与字。男主一名叫魏婴,字无羡;男主二名叫蓝湛,字忘机,号含光君。关于剧中各人对他们的称呼,各不相同,但是是有一定讲究和深意的。

比如,为什么两个男主互相叫的是对方的姓名,而非字?而剧中其他人叫这两人一般是称字即“魏无羡”、“蓝忘机”(或“含光君”),同辈中没有直接叫他们名字的。

另外,金光瑶和他的母亲为什么特别注重“正衣冠”呢?

关于以上两点:姓名取“字”以及“戴帽子”,与中国传统礼乐文明中的贵族成人礼有着密切关系。而古代礼仪以周礼为典范,其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就先来看看周礼及古代的成人礼到底意味着什么吧,然后再继续解析《陈情令》。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1、周代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和勃兴时期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共有49篇,其中有一篇为《表记》,它比较了殷商与周朝的不同,说殷商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尊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殷商是一个敬鬼神的时代,殷人深信:只要恭敬地崇拜鬼神,把最好的东西拿去祭祀,就一定会得到保佑。

到了周朝,周武王克商后没几年就去世了,而他的儿子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这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毅然站了出来,辅助自己的侄子摄政。

周公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

西方语言中是没有我们这个“礼”的同义词的。西方文化里的那套礼,诸如打领带、涂口红,是16-18世纪时,凡尔赛宫为了显示贵族的高雅身份而弄出来的,在这之前没有这一套。

而在中国,礼乐文明长达三千年之久。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到底什么是礼?

“礼者理也,德之则也”。“礼”是根据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一系列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而西方只是用风俗的差异来区分文化。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国家。

而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各地的方言、风俗差异很大。但是,中国几千年来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和风俗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现,就是“礼”。

无论在中国的哪儿,“礼”是一样的,它既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个人生死婚嫁等一切事务,也是官方的准则,统辖着国家一切的内务和外交。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那么,古代的成人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古代贵族的成年礼

在周代,男孩20岁算成年,女孩相对早熟,15岁便算成年。为什么男孩要20岁这么迟才算成年呢?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贵族男子到了20岁,文化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第二、在这个年龄,男子血气强盛,身体发育也成熟了,而不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意思是十几岁时,血气未定,容易沉迷于色——老祖宗们考虑得还是挺到位的;

第三、对于贵族男子来说,成年意味着一种身份转换,意味着他开始正式拥有参政、狩猎作战、祭祀等与成年男子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开始享有各项贵族特权。

贵族的成年礼,最重要的有三件事:束发、行冠礼、取字。

束发

在古代,小孩未成年时,头发是往两边梳的。男孩把两边的头发盘成两个兽角形状,称为“总角”;女孩则盘成两个树桠形,所以叫“丫头”。

到了成年礼时,头发则要合在一起集中梳起来,盘在头顶上,再用簪子固定,表示:成年后,得约束自己,不能自由散漫——这个寓意确实很妙。

行冠礼

冠礼被称为“礼之始”,士大夫阶层以上的社会群体普遍都很重视,它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人生礼仪。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冠礼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加冠,戴帽子。在古代,小孩子和女子是不允许戴帽子的,只有成年男子才戴帽子,所以,给孩子戴冠就意味着他成年了。

成年礼上,孩子要先后戴三个不同的冠:

  • 第一个冠是缁冠(“缁”读“资”)。这是参加政治活动的服饰。加缁冠,表示你有了参政议政权。
  • 第二个冠是皮弁(“弁”读“变”)。这是军装和猎装。加皮弁,表示你有了作战狩猎权,也意味着有权利使用武器。所以,加皮弁时还要佩剑,剑是最高级的兵器。
  • 第三个冠是爵弁(“爵弁”读“雀变”)。这是参加祭祀活动的服饰。加爵弁,表示你有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权力。

每加一次冠,必须重梳一次头,要很郑重地弄得整整齐齐。重新梳头后,嘉宾还要再检查一遍,然后加冠。每一次还要回到房间换相配的衣服。

这样三次下来,这个礼便叫“三加之礼”。

深刻理解了冠的意义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在一次搏斗中,子路被对方用戈砍断了固定帽子的绳索——冠缨。子路却放下武器,停止了战斗。他说:“君子死,冠不免。”就算是死,帽子也不能不戴。于是,手无寸铁的他面不改色,从容镇定地用双手系着冠缨,任由对方把他给砍死了。

所以,在《陈情令》中,金光瑶的母亲从小教导他“君子正衣冠”,他也一直非常重视自己戴帽子的礼仪,而且是在被认回到兰陵金氏后开始戴帽子,都不难理解了。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三加之礼结束之后,嘉宾还负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这个成年人取一个字。

取字

古代孩子生下来的前三个月是没有名字的,因为那时的孩子成活率不高。

根据《仪礼》、《礼记》等书的记载,古代小孩子出生三个月后,会由父亲起一个“名”,也就是所谓的乳名或幼名。

古人非常看重这个由他父亲亲自赋予的名字,这个名字,只有他的父母、祖辈、国君才可以直呼其名,同辈之间是不可以以名相称的。

等到成年举行冠礼时,有了“字”,成年人之间打交道就方便称呼了。

这种“命名取字”的礼俗,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民国,长达三千余年。

讲到这里,再联系《陈情令》的一些情节,就很好理解了。

比如,魏无羡刚开始见到蓝忘机时,在屋顶上打斗那次,是套近乎称他为“蓝二公子”,后面开始称“机兄”或“忘机兄”。

在第5集里,魏无羡被罚抄蓝氏家规,蓝忘机在旁边监督。魏无羡过去看蓝忘机写字,先是叫他“忘机兄”,蓝忘机没理他;然后便叫他“蓝忘机”,蓝忘机还是没理他;然后,他便大喝一声“蓝湛”!

听到他叫蓝湛,蓝忘机便开始不爽地抬头看他。

魏无羡答:“你可不要这样看着我啊,是我叫你忘机你不答应我才叫你名字的,你要是不高兴的话,你也可以叫回来。”(继续往后看,蓝忘机真的叫回来了)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从这之后,魏无羡就一直叫蓝忘机为“蓝湛”了。

在罚抄蓝氏家规两人朝夕相处的最后一天,魏无羡又一次捉弄蓝忘机,把他看的书换成了春宫读物后,蓝忘机生气地脱口而出的是:“魏婴!”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从这之后,蓝忘机就一直称魏无羡为魏婴了。

所以,罚抄事件结束后,蓝二和哥哥蓝曦臣讲到后山结界松动了后,蓝曦臣问他有没查到谁有出入后山,蓝忘机答:“魏婴!”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所以,不难理解,蓝曦臣听到后,先是有点诧异,然后便是这个表情:

魏婴蓝湛互称名而非字,金光瑶“正衣冠”:陈情令背后的文化常识

既然蓝曦臣心里了然,后面同意魏无羡一起去除水祟便是顺理成章了。

再来看看其他人对魏无羡的称呼,都很合规范,比如蓝启仁在叫魏无羡回答问题时喊的是“魏婴”,因为他是长辈,可以这么叫。江枫眠称魏无羡为“婴”,当然也非常合适。

平辈的师姐则叫的是他的字的昵称——“阿羡”或“羡羡”,其他人都是叫“魏无羡”,平辈里只有蓝忘机叫的是“魏婴”。

以上这些,你get到了吗?

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易中天《中国成年礼:帽子与剑,以及男婚女嫁》

马金亮《周代冠礼中取“字”仪节的文化意义》


我是喜欢历史、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竹小禾,欢迎关注我,经常来小斋坐坐,闲谈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