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有人”——讀李佩甫《生命冊》

“背後有人”——讀李佩甫《生命冊》

《生命冊》是李佩甫所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的一本長篇小說。

著名作家李佩甫潛心五年,傾力打造的最新長篇小說,是其繼《羊的門》、《城的燈》之後,"平原三部曲"的巔峰之作。這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跡,書寫出當代中國大地上那些破敗的人生和殘存的信念。在時代與土地的變遷中,人物的精神產生裂變,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這些無奈和悲涼中,在各種異化的人生軌跡中,又蘊藏著一個個生命的真諦。

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背後有人”——讀李佩甫《生命冊》

李佩甫的《生命冊》是一本講述人之“背景”的書,簡單地說,就是講述一個人的出身對我們人生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可清洗貫穿一生。對於《生命冊》的主人公吳志鵬來說,他的背景就是供養他長大的“老姑父”和以“老姑父”為村長的吳梁村以及供他吃奶上學的無樑村的父老鄉親。

吳志鵬出身孤兒,卻在中國土地改革和合作社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中長大,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在戰鬥英雄“老姑父”權力的庇護下被一路綠燈送進大學最終成為研究生留校任教。但恰恰是這種生命的“原罪”,讓他在工作中因為家鄉的“人情債”而不堪負荷,終於辭職落荒而逃,在改革開放的原始積累中於商海沉浮,功成名就卻又不堪爾虞我詐,疲憊之際功成身退。

吳志鵬身上的這種生命的“原罪”正是來自於吳梁村眾多婦女的乳汁,來自於平原的土地與河流,來自於生長於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種植物。這是他生命的背景,是他生存的根源,無論吳志鵬這個人身在何方,富有或者貧窮,他的血液之中都帶著這種無法清洗的“原罪”。《生命冊》所書寫的正是這種鄉土哲學中的“原罪”倫理對生命的本質性影響。

《生命冊》寫了吳志鵬的成長背景以及與他所關聯的所有事物。包括無樑村的山川草木,風俗人情,傳奇故事。他所接觸的人,接受的文化,經歷的苦難,刻骨銘心的愛情和商海沉浮的厚黑,還有始終站在他身後的如同鬼魅般神秘莫測的無樑村人。這是一種鄉土哲學,是在時代變幻中被日益稀釋的村落文化與生死哲學。

一個人生在哪裡,他將死之際或揚名顯姓之時最想得到認同的地方必然是哪裡!雖然,社會在急劇地變動,改革的步伐不斷地清洗著日益匱乏的鄉土觀念。可是沒有文化根基的靈魂,在都市漂泊中縱然榮華富貴,也是孤獨無依的。都市之中的靈魂都是陌生的靈魂,是沒有土地依附的浮萍野草,缺失了鄉土的滋潤和文字的豐盈,他們的生命如飄飛的蒲公英一樣,在堅硬的鋼筋水泥中永遠找不到落根之地。他們縱然有名也無處可顯,縱然有姓也無處可揚,這對有著血肉情感的靈魂,實是一種生不如死的折磨。狐死尚首丘,何況人呼?

《生命冊》中的“駱駝”何等聰明,何等不可一世,用金錢將官員和名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卻始終無法看到自己的根在哪裡?當他從十八層的高樓上躍下之時,當他活在日日“爭搶”名利的搏殺中時,他的靈魂如同一顆乾癟的葡萄。當一個人生命的汁液變成了甜蜜的慾望,他的靈魂已毫無氣象可言,他精神的內核已然凋零敗落,在奔潰的邊緣垂死掙扎。相比而言,蟲嫂在親情的滋潤中挽回了自我的尊嚴,贏得了世人的尊敬,那卑劣的過往竟然也是可以得到原諒的,鄉土生命哲學的厚重由此可見。而在上訪路上苦苦奔波了三十年的梁五方在垂老之時卻獲得了另一種生命的啟示,成了神通無比的算命神仙。他的一生被荒謬的歷史和剛愎而“各色”的性格驅使著,鬼使神差地家破人散,卻擁有了窺視他人生命密碼的異能。而贏得無數軍功章的“老姑父”因為一個女人而被困死在這封閉愚蠻的無樑村。他用自己的悲憫和仁慈還有在戰火中煅就的鋼骨佛心守護著一方村落的安寧,卻仍然在荒涼衰老之中屈辱地死去……

吳志鵬生命中的愛情,恰靈光一閃,光華過後,一地飛灰。那個他心中女神一般的梅村和象徵不死愛情的“阿比西尼亞玫瑰”,即便再昂貴也挽回不了凋零衰敗的命運。愛情不是永遠活在記憶裡,就是永遠活在青春裡。愛情不是永遠活在別人的故事裡,就是永遠活在歷史的斷章殘簡之中……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生命冊》中的愛情便是如此。只是貧窮的吳志鵬在花盛時節只能落魄離去,錯失了那滿懷純真的情懷。等到功成名就歸來之時,已然是花謝花飛花滿天。這就像靦腆而不開竅的無樑村的春才,面對所愛的女子無法開口,終於看著她遠嫁他村,便在羞怯而恥辱的慾望暗夜裡揮刀自宮。仔細想來這春才豈不正是“蠢材”的暗喻。可在一個以偷奸耍滑為生存要義的時代裡,做一個老實人的代價也便就是如此了,這是一種可悲的人生哲學,更是一種“捨生取辱”的哲學,但偏偏就有這麼一幫人將它奉為生命的信條,至死不渝地守護著。這是一種對逝去往昔的堅守,其悲壯與絕決實是感天動地,卻惟獨感動不了這個時代中中一張張冷漠的臉龐。

吳志鵬的生和駱駝的死,卻恰恰正是這種不被感動的信條的答案。每一個人都覺得成功的吳志鵬背後一定有人撐腰,且那個人一定是個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可只有吳志鵬知道,他的身後其實是一群在世人眼中最卑賤的人,是供養他長大成人的“老姑父”和以“老姑父”為村長的無樑村,是他身後這片廣袤而貧瘠的平原,也是他心中永遠不敢丟棄的那一把做人的戒尺。

“背後有人”如果要說是一種寫作的“懸念”設置,倒不如說是作者所信奉的寫作信條。這“人”乃是大寫之“人”,更是心中之“仁”。這一點作者在文章中解釋得再清楚不過,所謂“仁”:便是眾人的慈悲之心,是捨棄個人私慾的靈魂,是千萬人聯手的浩蕩潮流,是把良心捧在陽光下,讓靈魂的芬芳得以四溢飄流的人間清氣。

“背後有人”——讀李佩甫《生命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