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美國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回過頭來看卻不是那麼回事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全面爆發。英法等國綏靖政策失敗,不得不捲入戰爭的漩渦。

美國遠離戰場,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有天然的保護“壁壘”,並不擔心被人侵犯。美國保持中立,坐看別人玩著戰爭遊戲,自己從中收利。美國向日本出口石油,賺取戰爭財富。

1941年12月8日,日本為掃除“南進”障礙,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向美國在夏威夷海軍基地珍珠港發起襲擊。美國被偷襲,全國上下震驚不已,美國捲入戰爭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美國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歷史學家說,美國是二戰中最大的受益者。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應該看看二戰中的另一個主角——蘇聯,在整個戰爭中的“走向”,誰才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

其實,在二戰爆發之時,蘇聯根本沒有想過要全面介入這場戰爭,甚至一度想要做個旁觀者,撈點小利益。

都說美國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回過頭來看卻不是那麼回事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條約簽完一個星期後,9月1日,德國閃電進攻波蘭,波蘭進行了抵抗,但終不是德國的對手。而更讓波蘭雪上加霜是的,9月17日,蘇聯軍隊在東面越過蘇波邊境進攻波蘭,一個月後波蘭投降。波蘭整個國土一分為二,分別被蘇聯和德國佔領,這一切似乎都是商量好的。蘇聯在二戰中第一次獲利。

都說美國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回過頭來看卻不是那麼回事

波蘭被瓜分之後,德國忙於西線戰事,而在東邊的蘇聯也沒有閒著。斯大林很清楚德國的野心,他能想到在未來的某一天德國很可能會進攻蘇聯。為了保護蘇聯在波羅的海方面的側翼,以對抗未來可能來自德國的威脅,這時蘇聯想恢復過去在波羅的海緩衝區的戰略控制。10月10日,蘇聯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個小國分別簽訂條約,確保蘇聯軍隊可以進駐這三個國家並據守重要要點地區。

10月14日,蘇聯向芬蘭也正式提出了相似的要求。蘇聯向芬蘭提了四個要求:一是以其他領土交換芬蘭的霍格蘭、謝伊斯卡里等島嶼;二是租借芬蘭漢科港30年,以便在這裡建立海軍基地;三是要求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中的邊界向後移;四是調整芬蘭在貝薩謀的邊界線。蘇聯的這些要求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如果芬蘭願意的話,蘇聯也願意以2134平方英里的領土換取芬蘭調整給他的1066平方英里的土地。但是,芬蘭堅決不同意。11月28日,蘇聯廢除了1932年簽訂的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蘇軍侵入芬蘭。1940年3月13日,芬蘭宣佈完全接受蘇聯的條件。蘇聯在二戰中第二次獲利。

都說美國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回過頭來看卻不是那麼回事

當德國侵入波蘭時,蘇聯就為防禦德國做著準備,但是讓蘇聯沒想到的是,德國這麼快就打過來了。1941年6月22日,德軍兵分三路向蘇聯發起進攻。蘇聯完全沒有準備,戰爭之初節節敗退,但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奮勇抵抗,英勇殺敵,最終化險為夷,轉敗為勝。蘇聯經過三年多的浴血奮戰,收復失地,到1945年3月,蘇聯已經做好了反攻柏林的準備。1945年4月16日,蘇軍開始炮擊柏林,5月2日清晨,德軍全面停止抵抗,蘇軍經過16個晝夜的戰鬥,消滅和俘虜德軍40餘萬人。德國投降後,蘇聯又接管了德國一半的土地,扶植他的親信。蘇聯在二戰中第三次獲利。

都說美國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回過頭來看卻不是那麼回事

然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德軍全面停止抵抗後,5月7日,德國元帥鄧尼茨指派約德爾到西方盟軍司令部——法國的蘭斯,向盟軍投降,並簽署了投降書。對於德軍的此種做法,斯大林極其不高興。他認為戰勝德國蘇聯出了大力的,柏林是蘇軍攻克的,投降儀式怎麼能在法國舉行呢?要在柏林舉行。蘇聯與美英商討後,於5月8日夜間在柏林舉行了德國納降儀式,儀式由蘇聯元帥朱可夫主持。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蘇聯在國際上已經佔據了相當高的位置,美英也不得不考慮蘇聯的感受了。這是一種無形而又十分重大的利益。

都說美國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回過頭來看卻不是那麼回事

歐洲戰場結束後,亞太戰場還沒取得完全勝利。美國早就希望蘇聯對日本作戰,但是蘇聯遲遲無動於衷,他有著自己的小算盤,肯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考慮的。1945年8月 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遭到沉重打擊,已經無力迴天,成為強弩之末。蘇聯沒想到日本這麼快就要一敗塗地了,8月8日蘇聯單方面撕毀了1941年4月13日與日本簽訂的中立條約向日本宣戰。

都說美國是二戰中的最大受益者,回過頭來看卻不是那麼回事

日本戰敗已經毫無疑問了,蘇聯卻在這個時候向日本宣戰,完全是為了獲得遠東利益,而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日本投降後,日本北方四島劃為蘇聯所有;蘇聯接管朝鮮半島38線以北地區;蘇聯取得了我國旅順港的租借權及中長鐵路的使用權。蘇聯在二戰中再次獲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蘇聯獲得了約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234.4萬人口。這些是有形的利益,更主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注入了活力,從根本上改變了蘇聯的國際地位。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利匪淺,是最大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