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歷史上的三個特殊狀元

張美瓊

云南历史上的三个特殊状元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從開設科舉考試的隋唐到明清時期,在長達1300餘年之久的封建科舉考試歷史進程裡,雲南從未正式產生過一位狀元,雲南有“不點”狀元一說。但云南歷史上卻出過三名極為特殊的狀元,其中一位是會澤籍的狀元。

說這三個狀元“特殊”,是有原因的。在雲南的三個狀元中,第一個取得狀元的是李啟東。李啟東自幼聰明好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當他考入龍崗書院時,知府祝宏舒閱讀了他的考卷,驚讚他為“屠龍手”。1531年,李啟東參加雲南鄉試,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1532年,李啟東遠赴京城,參加會試,金榜題名,得以參加殿試。殿試中原擬李啟東為一甲第一名,這本應是狀元無疑了。佳音一出,雲南學子聚集在雲南會館,慶賀雲南歷史上的第一名狀元。然而當嘉靖皇帝在批閱殿試成績名錄時,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竟然以“雲南邊方”為由,將李啟東下降為二甲第一名。於是,李啟東就與狀元擦肩而過,成了不是狀元的“狀元”。

第二個取得狀元的雲南人是駱成驤,清光緒二十一年中狀元,1898年曾極力主張變法維新,致朝廷促辦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1912年末出任四川高等學堂(今四川大學)校長。駱成驤1865年5月20日生於東川府城西隅金鐘鎖水閣義通河(今會澤縣縣城西門外金鐘社區鎖水閣)南岸的李氏家庭,其家境貧寒,但他天資聰穎,自幼勤奮好學,刻苦用功,能過目成誦。九歲即隨養父就讀於成都錦江書院,十四歲應州試,以歲試第一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因他敏悟勤奮,學業大有進益,書院主講王壬秋十分器重。1895年他參加了大清王朝的頂級科舉考試殿試,光緒皇帝被駱成驤考卷中“殷憂啟聖”“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等思想所感動,欽點為一甲第一名。這下,雲南終於有了一名名副其實的狀元了。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就在雲南為出了一名狀元而歡欣鼓舞之時,四川提出異議,稱駱成驤是“四川人”。

原來,駱成驤原本姓李,在駱成驤的幼年時期,他的家庭積貧積弱,母親早逝,父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異常艱難。後來,四川資州駱騰煥夫婦來到當時的東川府(今會澤古城),經營紅綠紙等物,駱成驤被過繼給駱騰煥為子,他的繼母也姓李,之後即改姓名為駱成驤。駱騰煥夫婦將駱成驤帶回四川資州生活、學習,因此被劃為四川資州籍貫。就這樣,百年不出一個狀元的四川,破天荒有了一個狀元。雲南再次與狀元“失之交臂”。

第三個取得狀元的雲南人是袁嘉穀。清朝末年由於新政的需要,朝廷於1903年在紫禁城保和殿進行了第一次也是清朝最後一次經濟特科考試。經濟特科的考試與一般科舉考試不同,它不以八股見長,而是以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方策為主,更注重學以致用。參加這次考試的有來自全國的學子共計186人,最終錄取27人。其中,一等第一名的考生叫梁士詒,是廣東人。慈禧太后懷疑他與梁啟超同族,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另一名考生楊度,因為是湖南師範生,被慈禧太后懷疑是唐才常的同黨,也被取消了錄取資格。由於慈禧太后疑神疑鬼,一等前五名僅錄取了一人,他就是來自雲南石屏的袁嘉穀。

雲南終於出了狀元了。然而袁嘉穀獲得的是“經濟特科特元”,而非傳統頂級科舉考試殿試的狀元。所以,清朝文狀元名單上並沒有收錄袁嘉穀的名字。當然,在雲南人的心目中,袁嘉穀彌補了“雲南不點狀元”的空白,是“獨一無二”的“狀元”。

雲南三狀元,明朝一人,因嘉靖皇帝以其來自“雲南邊方”為由,降為二甲第一名,成了不是狀元的狀元。清朝二人,一個出生於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東川府城,雖然是名副其實的雲南狀元,卻因籍貫而成不了雲南的狀元;最後一名因不是傳統頂級科舉考試殿試的狀元,沒有被收錄入清朝文狀元名錄。歷史上,因地緣、家庭世故、時局等因素,使得雲南“不點”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