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小農經濟的弊端及影響


傳統小農經濟的弊端及影響

田地總是有侷限性的!


傳統小農經濟的概念:  小農經濟屬於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傳統小農經濟的特點: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於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盪。歷代封建王朝的後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迴。  ④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傳統小農經濟帶來了的思想影響:  一是小富即安,不思進取。"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奮鬥目標,一心要享受幸福安逸的生活。

現代工業化環境中,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生產社會化,但傳統的小農意識在國人腦中根深蒂固,異常頑固,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難以國人骨子裡更改社會意識形態。只用通過工業化快速發展,在發展中求得脫胎換新。  二是拉幫結派,封閉守舊。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貫都是自給自足,封閉自己,擔心利益給別人搶走了,無法應對變化,所以往往喜歡搞宗族派系、利益小團體,行為處事不是按照制度和法理,而是為了小團體利益任人唯親、姑息養奸。

反映在現實社會中就是內耗嚴重,歷史上的政治爭鬥、朝代更換,現實中工業化的止步不前等等,無一不是嚴重的內耗侵蝕著改革進程。只有加快工業化發展,通過發展更新舊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問題。  三是目光短淺,視野狹窄。只顧"埋頭拉車",決不"抬頭看路",不學習,不願意吸取新知識新思想,缺乏激情和活力,成為典型的"井底之蛙"。

淺嘗輒止,有一個較為舒適的環境馬上就沉浸在溫柔鄉中不思進取。缺乏社會公德,這是工業化革命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社會化生產的大前提必須是社會化的意識。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一棵螺絲釘,匯聚成一體就是人類向前的無盡動力。  四是自由散漫,缺乏遵章守紀的觀念。儘管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畢竟小農都是"自己食自己",沒有"朝九晚五"的概念和習慣,所以從來就沒有制度意識,制度就算是有,在某些人的頭腦中也形同虛設。

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的繁衍卻是不可控的,至少現在是如此。面對這樣的現實,發展是唯一的出路,向空間要生存已經是有志之士的共識。未來,人類只能在工業化進程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化革命,繼而實現宇宙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