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英傑譜:開創盛世,救時賢相——姚崇和宋璟

姚崇和宋璟都是唐初名相,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二人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大唐英傑譜:開創盛世,救時賢相——姚崇和宋璟

姚崇祖籍吳興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年輕時生性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後發奮讀書,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作亂,攻陷河北數州。當時,軍機事務繁忙,姚崇處理得當,有條有理,深受武則天賞識,被擢升為夏官侍郎。

聖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後改任鳳閣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長史。

長安四年(704年),姚崇因母親年邁,請求辭去官職。武則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職,但保留其相王府長史一職,讓他奉養老母。不久,武則天又讓姚崇兼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姚崇推辭道:“夏官執掌兵權,臣是相王府屬官,兼任夏官不利於相王。”武則天深以為然,便改任他為春官尚書。

武則天晚年,男寵張易之慾把長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調到定州,充實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訴。姚崇不顧張易之的屢次說情,斷停此事,因此得罪張易之,被貶為司僕寺卿,但仍保留宰相頭銜。九月,姚崇出鎮靈武,充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並舉薦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與桓彥範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為皇帝,復辟唐朝。姚崇恰於此時回到京城,得以參與政變密謀,因功賜爵梁縣侯,實封二百戶。不久,姚崇被外放為亳州刺史,後歷任宋州、常州、越州、許州。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繼位。姚崇被徵召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升任中書令。姚崇與宋璟協力合作,革除中宗時期弊政,任用忠良,貶黜奸邪,賞罰分明,杜絕請託,使得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飭,朝野都認為國家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大唐英傑譜:開創盛世,救時賢相——姚崇和宋璟

唐睿宗復位之後,太平公主幹擾朝政,諸王手握兵權,對皇太子李隆基構成威脅。景雲二年(711年),姚崇與宋璟密奏睿宗,建議將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外放為刺史,將岐王李隆範、薛王李業由羽林將軍改為東宮屬官,並讓太平公主遷居東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責李隆基。李隆基無奈,只得上奏皇帝,稱姚崇離間宗室。姚崇因此被貶為申州刺史,後歷任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簡肅,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頌揚。

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後到新豐(在今陝西臨潼東北)檢閱軍隊。當時,姚崇正在同州擔任刺史,距離新豐不到三百里,按規定應到行在見駕,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來。姚崇到後,與唐玄宗議論天下大事,侃侃暢談,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為宰相。 姚崇遂提出十條政治主張。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後升任紫微令。

姚崇拜相後,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詩經》道:‘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帝也曾下詔道:‘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這些都足以證明滅除蝗蟲是應該的。蝗蟲怕人,容易驅除。田地都有主人,讓他們救護自己的莊稼,一定會很賣力。夜間焚火,在旁挖坑,邊燒邊埋,蝗蟲才能滅盡。古代有除蝗而沒能滅盡的,只是因為沒有盡力。”於是派出御史為捕蝗使,督促各地滅蝗。

大唐英傑譜:開創盛世,救時賢相——姚崇和宋璟

當時,朝議鼎沸,都認為蝗蟲不宜捕殺,唐玄宗猶豫不定。姚崇進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變通。事物的發展常有違反經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違反潮流而合乎權宜的。古時曾有蝗災,只因不肯捕殺,以致發生饑荒,百姓相食。如今飛蝗遍地,反覆繁殖,河南河北家無宿糧,若無收穫則百姓流離,關乎國家安危。滅蝗即使不能盡滅,也比留下來形成災患為好!”唐玄宗深以為然。

唐玄宗雖被說服,但百官仍疑懼不安。黃門監盧懷慎道:“蝗蟲乃是天災,豈是人力所能除。況且殺蟲太多,有傷天和。”姚崇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孫叔敖斬蛇得到福報。如今蝗蟲可以驅除,若任其成災,糧食將被食盡,到時百姓怎麼辦?滅蝗救人,如果天降災殃,有我姚崇承擔,絕不會推諉給您。”盧懷慎無言以對。

地方官員對滅蝗之舉仍有反對意見。汴州刺史倪若水進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災,前趙劉聰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他拒絕御史的指揮,不肯滅蝗。姚崇寫信責備道:“劉聰篡逆之君,德不勝妖,陛下聖明之主,妖不勝德。古時州有良守,蝗蟲不敢入境,如果說修德可以免除蝗災,發生蝗災就是無德造成的麼?”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殺蝗蟲。 在姚崇的堅持下,蝗災的危害被減小到最低限度,雖然連年蝗災,也沒造成大面積的饑荒。

大唐英傑譜:開創盛世,救時賢相——姚崇和宋璟

宋璟生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唐高宗調露年間,年僅十七歲的宋璟進士及第,授義昌(今汝城)令後又升任監察御史,鳳閣舍人。武后執政,宋璟因為率性剛正而被重用,逐步由鳳閣餘人(即中書舍人)升遷至御史中丞;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因為私自向相士詢問運程,違反了宮規,宋璟奏請追究,但是武則天則特旨赦免,並命令張昌宗及張易之兩兄弟到他的住所謝罪,宋璟卻拒而不見。宋璟因此與他們結怨,二張屢次欲藉故中傷他,但卻不成功。

李唐復興後,在中宗時,宋璟擔任黃門侍郎。當時宋璟得罪了當權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擠,被外調為貝州刺史。其後,韋后叛亂,中宗被殺,睿宗子李隆基平叛, 睿宗繼位。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將他由洛州長史調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執掌朝政,這是他首度為相。在這期間,他一改朝廷用人惟親的惡習,提出了用人“雖資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準則,並且不顧當時擁有極大權勢的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及阻饒,罷去昏庸的官員達數千人,並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洛陽,以防太平公主謀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傷,因此反而被罷相,貶為楚州刺史。

李隆基討平太平公主的叛亂,即位為唐玄宗,宋璟升調為廣州都督。宋璟仍專注改善民生,並沒有因為外調而灰心,他教曉百姓以磚瓦蓋屋取代簡陋的茅屋及草屋,以減少火災出現的可能。開元716年,他被調返京師,任刑部尚書,後來姚崇因事退隱,他獲姚崇推薦,再度為相。這時,宋璟再度提出“雖資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準則。他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邊進讒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諫官、史官在旁的規定。而玄宗亦十分器重宋璟,並以師禮待之;進則迎,出則送,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設性的提議,通常均被採納。亦因如此,當時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親的惡習,並減少了奸佞小人誣諂好人的情況,使開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宋璟前後為相四年,他不畏權貴,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傳,他叔父宋元超當了“選人”(侯選官)後,要求吏部予以優先照顧,宋璟得知後,不但不予優先錄用,並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據史書記載,唐代規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彙報工作。使者進京,往往多帶珍貴寶貨,四處送禮,拜結權貴,許多官吏收禮受賄,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晉升。宋璟對此則異常不滿,並面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禮品一概退回,以絕僥求之路,削殺收禮受賄之風。後因為壓制犯法官員的申訴,並嚴禁黑錢的流通,得罪了不少權貴,因此被降為開府儀同三司,再度罷相。

大唐英傑譜:開創盛世,救時賢相——姚崇和宋璟

唐玄宗後期,由於政治上安於現狀,在吏治方面也慢慢受到後庭和宗族、姻戚的影響,加之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為輔,由姚、宋苦心建立起來的政治綱紀,很快被他們破壞殆盡。相傳,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狼狽逃到咸陽,一位長者向玄宗說:“臣猶記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平安。自傾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維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這是對玄宗的批評,也是對宋璟的讚揚和懷念。

大唐英傑譜:開創盛世,救時賢相——姚崇和宋璟

姚崇和宋璟是唐代歷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間,素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史書上一向姚宋並提,並有“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讚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