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科研人員與多所機構學者合作完成手性納米複合結構的組裝機制研究

中國甘肅網4月15日訊 (本網記者 彭曉姣)自然界中的有機-無機粒子依靠自身或者外界的少量能量,通過自驅動組裝的形式構成了許多獨特的材料和物質,如人體組織中最堅硬的牙釉質,具有複雜形態的顆石藻的鈣化層。這類有序的納米級結構常表現出尖刺、網狀、扭曲和分形多種形態,並構成了軟質組織中的超強物理性能結構,然而這類迷人的分層組織粒子是如何構建的呢?

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副教授馬宇與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基於金-半胱氨酸的有機-無機體系,以自組裝方法制備了多級複雜結構並具有強烈手性發光的手性粒子。通過多種計算機模擬手段揭示了這種多層次手性結構的組裝是依賴靜電斥力和材料彈性限制的平衡獲得。此外,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於微納結構複雜程度的判斷往往依賴於視覺信息,因此會造成一些偏差。為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這項研究開拓性地通過發展數學圖論的方法量化了配體含量和成核溫度對最終合成粒子形態複雜程度的影響。

該研究工作是手性等離子體納米結構和生物啟發組裝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有助於人們理解生物納米複合材料結構中多樣性的起源,併為集成納米結構的多樣化構築指明瞭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