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哭減壓 時間長了更痛苦

用哭減壓 時間長了更痛苦

案例:看電影,用哭泣減壓

由於工作壓力大,最好的朋友又都不在身邊,小雯有了什麼不痛快都往自己心裡裝。一個偶然的機會,同事向她推薦了一部據說很感人的電影。週末,小雯把自己關在家裡看這部電影,男女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感情讓她哭得淅瀝嘩啦的。

哭過之後,她發現心情好了很多,壓力也一下子減輕了。於是,小雯把這種方法介紹給周圍的同事,大家試過幾次之後都覺得舒坦了不少。現在,小雯和她的同事們每週固定給自己找一部“賺人眼淚”的電影,看過之後幾個人之間再進行交換。

過去,我們聽說過“追星族”;不久前,又知道了“啃老族”;而最近,在北京的部分白領中,像小雯這樣被稱為“週末號哭族”的群體又浮出水面。他們用看似自虐的方式,通過對文藝作品的感同身受來“號哭”,以排解心理壓力。

據瞭解,這種減壓方式最早出現在日本,白領們買上催人淚下的電影DVD或書籍,在家裡邊看邊流淚已成為一種時尚,這也使得以“催淚電影”、“哭泣小說”為代表的感傷文化在日本大行其道。

用哭減壓 時間長了更痛苦

哭會引發自戀情結

哭,歷來被看作減壓的方式。可是這樣的定期號哭究竟好不好,又反映出現代人什麼心理問題呢?

首先,哭泣是人情緒不穩、心理脆弱的表現。誠然,它能夠暫時舒緩壓力,但長此以往,心理問題難以得到真正的解決。

這就像一個神經強迫症病人,總是反覆不停地洗手,但他洗手的過程僅可以暫時緩解他的焦慮。其實這種發洩途徑是不健康的,持續下去還會加重他的痛苦。作為一種宣洩手段,哭泣會讓人感到空虛無聊、抑鬱、痛苦,並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

其次,用把自己關起來痛哭的方式減壓,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少友情和愛情導致的。這些人中大部分是單身,也沒有太多的朋友可供傾訴。於是,只得藉助電影和書籍感動自己,通過號哭的方式來代替親情、友情、愛情的呵護,藉此自我安慰,這也是重壓之下的無奈之舉。

最後,總是號哭會誘發人的自戀情結,長期下來,會感到更加孤獨。哭是人的活動,而當人把自己作為一個客體來欣賞把玩時,他們的主體性或主動性就會逐漸減弱,自我功能也會弱化,從而形成自怨自艾的性格,就好像林黛玉一樣,最終在哭聲中產生抑鬱情緒。

而且,號哭所引發的自戀情結總會使人覺得自己受到委屈,總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從而更不信任他人,也更孤獨。

用哭減壓 時間長了更痛苦

自我封閉不能解決問題

減壓的方法有很多,既然“哭”是治標不治本的,那麼,該如何調整心態、緩解壓力呢?

從主觀上來看,他們需要走到現實生活中去,學著多與人交流,而不是一味的自我逃避、自我封閉。同時,也要改變不信任別人、總怕被傷害的脆弱心理,當你真誠待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善待你。

另外,要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豐富起來,週末無聊,那就多到外面走走,通過運動、健身、旅遊的方式來減壓,而不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守著電視或是愛情小說哭得楚楚可憐。即便懶得出去,也要找些積極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來看。這群人也許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危險,實際上,一個人的自虐才是更危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