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員應該具備的四種意識

自畢業以來,工作近8年的時間,期間有過失落也有過期待,但總的來講,立志於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夢想。回首過往,無論在什麼樣的公司,要想獲得成長,我總結了四個意識:危機意識、成本意識、能效意識、邏輯意識,四者缺一不可。當然,我對此理解的不是非常透徹,但也非常喜歡與大家分享。

(一)危機意識

在職場上,危機意識是最具催人上進的內在動機,也是職場中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正如俗話說“當你跟生活開玩笑時,只是樂呵一時;當生活跟你開玩笑時,苦難才剛剛開始”。

我想,危機的來源就是安全感,分為不在意與缺乏兩種。

第一種,人對安全感不在意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1.喪失鬥志。

當感覺到周邊的環境令自己感到滿意時,就會放鬆警惕,對於危機的感知度下降,進而喪失鬥志,似如溫水煮青蛙,即便再大的雷聲與警示,也絲毫不會放在心上,也許某一天當公司對你說“不”的時候,後悔也就無用了。

2.麻木與思維僵化。

當長時間處於某一個環境或者是把自己封閉在某一個思想圈中的時候,人的機體不斷重複著前面的動作,不去發現,不去思考,不去研究,視野變窄,行動變得跟機器人一樣,指令是什麼就做什麼,先不說做的好不好,單憑機械化的動作就已經喪失了對危機的警惕感。也許當某一天公司對你說 “不”的時候,依舊是很“坦然”,“錯不在你”。

第二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1.好奇與好強

缺乏就會想辦法去獲取,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興趣去參與,去了解,即便失敗了更能激起強大的獲勝信念,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得到想要的東西。這種情況只要稍加疏導,便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2.敏感與焦慮

缺乏安全感又無法找到滿足的方式與方法,甚至於對於未來充滿了悲觀的色彩,神經格外敏感,每天主要精力都消耗在焦慮上,甚至於是滿滿的負能量。這種情況需要正確引導與開導,否則,真的是“還未功成名就,便已傷痕累累”。

綜上,危機意識是企業與員工實現共贏的前提條件。

(二)成本意識

絕大部分的市場主體,即企業都是屬於盈利性組織,這就要求他們對內實現成本降低,對外實現營銷增長,身在職場中,具備良好的成本意識是自我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

我想,成本意識就是會算賬、懂投資,它主要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利己。這個階段已經具備了會算賬的雛形,會懂得自我投入與獲取收益的對比,會懂得與企業內部他人或企業外部他人的對比,會因驅利性而做出對自我有利的決定,至於其他的方面,則不會過多的關注。這也是職場中業務協同或部門協同之間壁壘產生的原因之一,都會認為“我的投入比較大”而想當然的認為“收益須等同”,這種情況屬於狹隘的個人主義必須加以制止,否則,會加大摩擦,進而成為“老鼠屎”般的存在。

第二階段,利他。這個階段已經懂局部“投資”了,即“成就他人也就是成就自己”,懂得了“寧可要個神對手,也不要個豬隊友”的道理,即團隊或集體的提升對於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這種趨利性的表現就是,每個團隊成員都會主動為團隊去節約每份不必要的開支,不僅包括資金上的,也包括工作上的。但問題是當多個團隊協同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對抗,這就對領頭人提出了更高級的成本趨同要求。

第三階段,利企。這個階段不僅懂得算賬,更懂得投資,即“企業與員工相互規避對抗,驅利共贏”,是一種整體的成本觀念,即內部對抗會消耗成本,不利於個人發展,內部協同一致發展壯大,會利於個人物質與精神條件的滿足。這種驅利性的表現,是除去本職工作與團隊協作外,還積極地想法設法主動做到“眼到之處,力所能及”地降低損耗,是一種主人翁姿態,也是企業與員工實現雙贏的基礎。

(三)能效意識

對於個人與企業來講,會做不代表精通,而精通的表現就是通過能效意識帶來的“持續地低投入高產出”。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技能,二是效率,二者相輔相成。

1.技能意識。技能對於工作產出的質量具有保障性,技能的提升必須以業務/崗位職責產出的質量要求為導向,即需要提高哪方面的產出質量,就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技能。對個人來講,技能的提升意味著保值,當這種意識形成後,會不斷的通過學習充實自我,而後形成良性的循環。而技能的提升必然會產生效率提升的需求。

2.效率意識。效率對於工作產出的數量具有保障性,效率的提升以業務/崗位職責產出的數量要求為導向,即工作需要加大哪些方面的資源供給,就必須提升哪些方面的效率。對個人來講,效率的提升意味著增值,當這種意識形成後,會不斷的通過尋找捷徑來達成,而後形成優質的習慣。而效率的提升也必然會產生技能提升的需求。

以上兩者相輔相成,是企業與員工共贏的支柱。

(四)邏輯意識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溝通、反思、辨識、改善的能力都是基於自我定位與立場,源自於工作目標達成過程中的方式與方法,是自我知識體量與運用的綜合,即邏輯意識。

1.溝通意識。管理學上有種觀點叫做“企業內部沒有管理解決不了的事情”,其中溝通就是核心要素之一,它包括了對上、對下、對內、對外、對自我溝通的五個維度,針對不同的維度,採用不同的方式與方法對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雖然懂得,但做起來不一定像那麼回事,因此溝通也被稱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藝術”。

2.反思意識。在職場上,懂得思考的人很多,但懂得反思的人很少,原因就在於安逸,享受安逸的氛圍與工作狀態。要知道 “思想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璀璨的結晶,而反思是結晶中的智慧擔當”,因為反思是人類透析自我現狀與創新,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沒有反思就沒有提升、發現,當然不會存在後續的辨識與改善。

3.辨識意識。在職場上,對於工作的認知通常會停留在表面,內在的訴求只有通過辨識才能看得見。過去聽管理學專家以及管理大師們講 “計劃管理”、“時間管理”、“二八法則”、“洞悉人性”等等,說到底是我們對於事務的辨識意識,進而發展到辨識的深度與廣度的問題,只有具備了辨識意識,我們才有可能改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4.改善意識。在職場上,經常被訓責“要準確”、“要有責任心”、“要有擔當”,我很樂意接受這樣的訓責,並不是因為我喜歡“受虐”,而是這種方式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還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因為當你有了改善的意識,才會對自我的工作提升有了訴求,進而為自己加油!

邏輯意識,是企業與員工共贏的思想紐帶!

總的來講,我認為危機、成本、能效、邏輯這四個意識在工作與生活中缺一不可,因為只有瞭解與匹配他們,我們才能夠實現自我突破,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平衡感,為了家人的同時,找尋人生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