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清明節宅家躺了一整天,看了五部電影,其中包括《沉默的羔羊》這部經典中的經典,第一次看這部,還得回溯到2011年,九年過去很多細節都忘了,這次翻出來重看,不得不感嘆,經典始終是經典,重看還是那麼精彩,第一次看全被朱迪·福斯特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演技所俘獲,故事本身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第二次重看,由於對故事基本瞭解,能分散一些精力在主線故事之外,於是又看到了不少新的東西。


這次重看最大的收穫,是看到了電影中那無處不在,又不直接觸及的性別元素,這些元素並不帶有批判或是偏見色彩,只是記錄了當時的時代特色,把在男性主導的FBI裡,女性尷尬處境用很自然的方式拍了出來,看似隨意,實則精心安排,看到最後才發現,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力量。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影片的主線劇情其實很簡單,一個想變成女人的男人,由於申請變性手術被拒,心理逐漸扭曲,開始到處獵殺女孩,犯下多重命案,被媒體稱為水牛比爾案,FBI學員Clarice接到任務去採訪全美頭號犯人“食人魔”漢尼拔,在採訪的過程中,漢尼拔以水牛比爾案件線索為誘餌引誘Clarice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隨著了採訪的深入,一方面漢尼拔愈發瞭解了有著救世情懷的Clarice的內心,另一方面在漢尼拔的提示下,Clarice也逐漸解開了水牛比爾案的謎團,最終憑一己之力,破了這個轟動全美的案件。


仔細想想,除了漢尼拔這一男性角色,這個故事其餘核心角色,都是女性角色串起來的:兇手是個跨性別者,雖然是個男性,但他一心想要變成女性,受害者除了第一個實驗性的對象外,其餘都是女性,最終破案的也是女性,但是看過電影的人會知道,電影中的主要角色,女性只有Clarice這一個,群戲中基本都是男性,而Clarice在這群男人中的處境,屬實算不上多好。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這種不好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一是電影中經常能看到Clarice處於男性包圍之下的鏡頭,這些鏡頭語言在訴說著Clarice的尷尬處境;二是那些無處不在的打量,那些遊離在Clarice身上的眼神,始終帶著性暗示;三是Clarice的女性身份不斷被強調。下面結合電影中的場景來說說這三點的具體表現。


處於男性包圍之下的Clarice


電影開篇,正在進行體能鍛鍊的Clarice被上司召回辦公室,進入電梯後的鏡頭,可以看到Clarice在擁擠的電梯裡,被一群人均高出她一個頭的男性包圍了,電梯裡的男性有的在閒聊,而更多的是在上下打量穿著運動服,渾身是汗的Clarice,隨著電梯門緩緩關上,身處人群中的Clarice顯得特別不協調。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水牛比爾新的受害者再次出現,Clarice跟隨上司與當地警力匯合後,電梯裡的那種包圍,再次出現:葬禮現場,Clarice再次被一群高大的男人包圍住了,從葬禮轉移到解剖室,又回到一屋子男性,只有Clarice一個女性的場面。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這幾個被包圍的畫面,都有很強烈的不適感,這是因為畫面中Clarice顯示弱小而無助,這種弱小無助的境遇在Clarice對著一屋子警員喊話後得到改善,一群人把屍體運到解剖室後,全都圍在狹小的房間裡,嘰嘰喳喳各說各話,在影響到正常工作之後,Clarice對著人群喊話後,才逐漸散去,這其實可以看做是Clarice逐漸掌握主動權的第一步。


無處不在的打量


電梯裡其他男性對Clarice的打量,葬禮現場當地警力對Clarice的打量,精神病院其他病人對Clarice的打量,水牛比爾在黑暗中帶著夜視鏡對Clarice的打量......這無處不在的打量,看的我很不舒服,在如何看待Clarice這一點上,電梯裡的男性同事,病房裡的病人,當地的警力三者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大家看中的都不過是Clarice的這幅皮囊,只不過精神病人可以毫無顧忌的說出來,而其他人只在心裡想想。這種打量,貫穿了整部電影,Clarice在於漢尼拔訪談之外的每一次出場,不管什麼場合,不管穿的什麼服飾,也不管面對的是什麼人,都在被上下打量著。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與這種打量形成對比的是漢尼拔對Clarice的注視,他始終沒有對Clarice表現出其他人那種輕浮的態度,他呈現的,是他獨有的禮貌到令人毛骨悚人的注視。與女人這個身份相比,漢尼拔更感興趣的是Clarice這個人本身,Clarice選擇進入FBI的原因和她的經歷,Clarice之所以成為Clarice的原因,才是漢尼拔真正的興趣所在,也就是說,片中的男性角色,只有漢尼拔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個難得一見的女探員,不僅沒有歧視與輕視,反倒是真正的想要了解她,也許這也是漢尼拔和Clarice若有若無的感情線如此迷人的原因。


女性身份不斷被強調


Clarice第一次到精神病院採訪漢尼拔時,她的性別屬性一直在被提及,首先是漢尼拔的主治醫生對Clarice的恭維和挑逗,還在辦公室時 ,他就向Clarice發出約會的邀請,帶著Clarice一路前往漢尼拔病房的路上,又再次強調,Clarice能被派遣來採訪漢尼拔,也是因為她是個年輕漂亮的女人,而漢尼拔八年沒見過女人,Clarice恰好是他喜歡的類型。這些臺詞都在極力主張Clarice的女性身份。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從漢尼拔這裡得到水牛比爾的線索後,Clarice正式參與到水牛比爾案件裡,FBI探員與當地警力交接時,警長想要詳細描述案發現場的舉動被上司打斷,甚至就連Clarice暗戀的上司也直接說出了不要當著女人們說這些細節之類的話,隨後在兩人離開的車上,雖然上司有解釋他那麼說只是為了打發當地警力離開,希望Clarice不要介意,而Clarice明確說了當然會介意後,上司也只是回覆明白了,從這可以看出,這樣的行為在當時應該是司空見慣的。

《沉默的羔羊》裡容易被忽視的性別符號

上面說到的這部電影中的性別符號,在10年後的續集《漢尼拔》中,大多都有更加明顯和戲劇化的體現,但是相比《沉默的羔羊》而言,對這些地方的處理顯的過於刻意反到沒有第一部這麼好的效果,《沉默的羔羊》對於女性力量也好,物化女性也好,幾乎沒有刻意說明,這些感覺都用令人產生不適的鏡頭語言在述說著。


電影中的Clarice其實處境一直很尷尬,探案過程中,當她需要與其他人搭檔共同出現時,往往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騷擾和歧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她選擇獨自出行,比如晚上獨自驅車尋找漢尼拔的倉庫,又比如從地圖上得到線索後,獨自一人回到第一個受害者的家裡,再次尋找線索,這種獨自上路的場景在探案片中並不常見,尤其是這兩年流行起來的如《心靈獵人》、《真探》這一類的探案片中,幾乎都是兩人搭檔出行的配置,但《沉默的羔羊》中,始終都是Clarice獨自一人的身影,這樣的處理一方面是為了突出Clarice的孤獨,也是這份孤獨讓漢尼拔對她不自覺心生憐愛,另一方面,這種行為也比較符合Clarice的性格特性,在當時那個背景環境下,與其跟個滿腦子只想著怎麼把自己搞上床的人搭檔查案,倒不如獨自行動來的自在。


Clarice始終明白,要想在這個男性主導的地方佔有一席之地,光有聰明和決心是不夠的,她必須還要比男人更像男人,必須收起她的怯懦,她接收一切的輕浮與騷擾,禮貌的回應,必要的時候,再勇敢的反擊,在我看來,這才是對女性力量最好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