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十年,十问兰州?

当时代的巨轮迈入2020年时,我们可能还有些不习惯。但是回顾过去这十年,兰州在国内的城市地位、竞争力、影响力、美誉度等诸多方面均有下降,唯有知名度随着拉面走向世界,但是兰州自身的实力和经济排名与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和战略屏障的定位极不相符。

新的十年,十问兰州?

白塔山,俯视金城,远眺一重天外一重天。回想曾经欢欣鼓舞期待千禧年的时刻,竟然已经是20年前;兰州是一座黄河穿流而过的城市。兰山之顶观大河涛涛,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大雪锁金城,残阳栖南山。滔滔黄河东去,沧桑越千年。鸿雁踏冰闲度,水车欲息声寒,碧浪连九天。”尽现兰州之雄伟大气。

而年轮将我们带入新世纪新的十年,也将我们的城市——兰州,带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但是接下来的十年,兰州何去何从,是一鼓作气重回50强还是继续沉沦掉出前100?

作为一个千年古城,一个工业重镇,一个在亚欧大陆上无法绕过的巨大枢纽,沧海桑田,多年积淀,终于要迎来了自己的城运之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获批,西部大开发要形成新格局,迅猛崛起的兰州新区和规划建设的榆中生态城,兰州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一起迎来新的十年,对于我们的城市,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未来十年之内,兰州会发生什么大事?十年之后再看,兰州,将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一问:兰州能不能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作用。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的连接点和枢纽,兰州能否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兰州的定位、目标、要求、作用,决定了兰州一定要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的十年,十问兰州?

兰西城市群被中央纳入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整体规划中同步发展,这是兰西城市群发展迎来的重大利好!可以肯定的是,新的十年兰西城市群发展必有大动作,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契机。而兰州,作为整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上游龙头,更要紧抓历史机遇,扛起发展“大旗”,为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担当!

二问:兰州经济总量能不能重回50强?

经济总量排名近100位,这是极大的讽刺。现在的兰州是一座需要负重前行的未来之城,2030,弹指一挥间,兰州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九十位,这不是兰州应该处在的位置,离改革开放初期的前二十更是有巨大的落差。与渝、蓉、西、郑相比还差不止一个数量级。以兰州目前的经济总量,不要说国家中心城市,甚至尚不足以支撑兰州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思想上的桎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兰州的发展。过去的兰州,犹如重剑,刚猛,却显得不够灵活。重工业的过于强势,政策上的不重视和思想上的轻视,压抑了轻工业的发展,而民营经济未臻至境,亦使其欠缺活力,科研的巨大投入和输出成为了别人的嫁衣,科研实力并没有成为兰州经济的发展动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兰州是中国重要科教文化基地之一,每年50万大中专院校人才的存量,但是人才外流严重,这几年,只有兰大在逐渐改变人才外流的境遇。未来兰州需容纳更多天下雄才,也需要更好的环境欢迎“屌丝”改变命运,兰州需要更大的胸襟气度,兰州的领导层也需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新的十年,十问兰州?

在甘肃,兰州一城独大,但是与中西部其他省会相比,兰州并没有真正做大做强,河谷地带使兰州战略调整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兰州新区给了兰州最大的变量。未来,兰白都市圈需在产业协同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兰州与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发展阶段类似,还是需要做大的阶段,貌似竞争大于合作,谁能在未来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就能形成产业落差,助力兰州重回50强。

三问:兰州能不能成为国家科学中心?

基础科学的研究、产学研的发展,在2019年被社会各界空前关注。据官方解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从合肥、上海、北京三座城市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看,不仅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也就是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合肥8个、北京7个、上海5个、兰州1个),还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更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最终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简单来说,这不仅要求有国家级别实验室,还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一点上兰州有一定的优势,兰州能否高标准建设科学城,甚至兰州能不能成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

兰州成不了北上广,只能做一个科学岛——让科研人能够专心科研,不用操心其他;既可以靠近城市谋求发展,又可以闹中取静潜心科研。一百多年以来,兰大也已经习惯了兰州的怀抱。一座城市,一所大学,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希望兰州和兰大可以互相成就,共生共荣。

四问:兰州能不能成为全国智慧之城?

大数据智能化的商用、政用和民用,带来的必将是城市的智能化、政务的便民化、产业的现代化。正在坚定不移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兰州,能不能成为全国智慧之城?

目前兰州在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城市治理全网覆盖、政务协同全兰通办、生态宜居全域美丽、产业提质全面融合、基础设施全城互联等诸多方面还远远的不够。全面推进“数字化+”,兰州的未来,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追赶美国的必由之路——空中飞跃、云中漫步的赶超。

这次美军精准斩首伊朗苏莱曼尼,就是军事领域的空中飞跃、云中漫步。未来十年,兰州需要成为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应用水平,助力兰州数字化相关产业的崛起。

五问:兰州能不能形成一流营商环境?

兰州正在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兰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是对标先进,谁是先进?兰州在国内目前已经有两个,一个是成都,一个是合肥。兰州应该冷静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真正问题所在,重要的是立足兰州经济发展实际,不仅要找出与南方发展的差距,还要找出发展优势。兰州经济既不可躺在曾经辉煌里妄自尊大,更不能因近期落后而妄自菲薄,也不能邯郸学步似学习“先进”、东施效颦似借鉴“开放”。

在硬件上说,兰州最有资格和能力成为资源交换的枢纽,成为亚欧大陆的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等。其次,兰州要成为人才的高地。兰州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校人数在西部也是顶尖的,但是却无法吸附更多人才,精英流失非常严重。

未来兰州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首先要成为人才的聚集中心,增加对人才的吸附能力、包容能力,汇聚天下良才,发挥百家智慧。正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兰州,应该力争进入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样本城市之列,兰州应该有这方面的胆气和勇气。

六问:兰州能不能做大做强主城区推动兰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只有一个强大的主城区,才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当兰州和西宁相向而行,兰西城市群拥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个国家战略助力,作为兰西城市群两大中心城市,谁的主城区更大,可能谁在城市群里面的话语权就更强。

兰州能不能做大做强主城区?在兰州的远景规划中,兰州提出了“1+2+5”布局设想。“1”是兰州升级副省级城市,“2”是双城,即兰州市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5”是五带,是今后兰州市城镇发展的主要空间轴线,即中心城区-榆中-定西东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皋兰-白银黄河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永登西北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红古-西宁西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临洮南向城镇发展带。

未来主城区,兰州市区共辖2县(永登县、皋兰县),7区(红古区、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东城区(和平、定远、连塔)、榆中区(含夏官营)),届时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600万,市域总人口约800万。兰州未来的远郊区产值,至少需要在50%以上,打造“强干强枝”的模式,而非“强干弱枝”的模式,GDP产值要向着8000亿左右的规模迈进。

目前,兰州的远郊区县还在发展之中,不管是总量还是人均GDP,均与主城区有较大的差距,产业含金量略为逊色。未来的兰州远郊区中,必须诞生几个产值庞大、产业兴盛、消费能力强大的区域。

七问:兰州能不能把高校办得水平更高,留下更多的人才?

大学的品质决定城市的品位,大学的水平决定城市的高度,大学之“大”在于使命重大、学问广大、精神博大。对于兰州的新十年,能不能把大学办得更有水平?兰州需要扎实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对标一流、追求卓越,服务发展、引领未来,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兰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长已经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要聚焦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科研、一流成果、一流文化,对照一流找差距、抓住重点求突破,做到导向明确、路径明晰、措施明了。

兰州能否挽回自己高校发展的颓势,助力兰州的高校水平在未来十年内,重上一个新台阶。兰州每年50万以上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但是留在兰州的有多少?兰州必须行动起来,如果未来的高校在校生有一半会留在兰州,那将是一番什么景象。这与以前相比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如此下去,不出十年,兰州的人才拥有率完全可以冲到全国前十,这是兰州最大的一个优势。

人口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广东、北京、上海,为什么能发达?就是因为改革开放时期吸附了全国大量的人口。而且吸附的人口与本土的人口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吸附的人口中,年轻人比例远远大于本土人口,所以说,移民城市的人口红利绝对比一个静止的城市要高。未来关于中国发展的几大国家战略,必然造成甘青宁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向兰州迁移,大势所趋,但是兰州准备好了吗?。

兰州人口不到400万,但是这远远不够。未来十年,兰州必须向着人口600万前进。同时,城市人口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重会改变,未来兰州将有望成为西部一个新的移民城市,一个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充满生机的城市,兰州需有包容天下,吐纳八方之雄心。

八问:兰州能不能振兴工业实现产业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崛起,产业为基。当年武汉就想抛弃制造业,靠服务业发展,但是发现走了弯路以后,还是重回制造业,才换回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因此决定兰州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产业选择问题,对于缺少支柱产业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要在产业方面实施重点突破。无论国家还是城市,采取何种产业,必须以其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为基础。而这往往是很多城市当下忽略的。

就国家而言,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都在欧美国家手中。汽车核心技术,主要在日本、德国、美国,家电核心技术也是在日本、美国。飞机核心技术,在法国、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在高端领域,中国受到欧美的阻击。在低端领域,中国还受到印度等新兴国家的阻击,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局。中国最大的机会在哪里?就在产业升级,这对于兰州来说就是最大的利好,因为兰州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产业升级对兰州来说就是最大的机会。

目前我们有一个普遍的思潮,就是认为制造业过剩,实际上是一个假象。但是从全球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仍然有200多家。通用、IBM都是制造业。中国暂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远未至顶峰。英国巅峰期制造业占全球工业国家的比重大约是45%。美国巅峰期比重是53%。中国目前仅仅是份额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所以我们现在说制造业过剩还为时尚早,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制造业都是中国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基于现实,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以制造业为主,以服务业为辅。就国内产业格局来看,是优先发展沿海,兰州作为一个西部城市的定位,产业规划不宜过于超前。围绕传统产业抓培育,围绕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抓引领,围绕产业项目抓招商,全力以赴重振“兰州制造”,或许是兰州更理性的选择,也是兰州在一系列的试错之后重回正轨的选择。

工业振兴,兰州必兴,但是还不够,兰州还需要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是检验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国民间最为富有的两个省—广东和浙江,民营企业都比较发达。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像华为、美的等等,都是崛起于这些地方。民营经济的振兴,对国家和城市都至关重要。

西部崛起,甘青宁也要跟上,这些年,兰州陷入与西宁、银川的竞争之中,无法成为公认的甘青宁崛起龙头,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还有所欠缺。毫无疑问的是,民营经济的实力更多来自市场,而非特权,带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这才是兰州振兴的希望所在。

九问:兰州能不能优化产业结构?

据18年的数据,兰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2.7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4.1∶64.4,可以说兰州的产业结构已经完全成了服务业在驱动,这对一个中心城市来说是及其危险的。近几年兰州提出的重振兰州制造计划,比较切合实际。目前武汉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制造业会交替。去年兰州的制造业占比34%左右,服务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沿海水平,但是制造业的占比远低于中心城市的水平。

新的十年,十问兰州?

摄影师·姚进

在未来十年,甚至更久,兰州必须要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制造要将制造业恢复到40%以上的水平。所以兰州未来十年之内踏踏实实重回制造业,重振兰州制造的辉煌。兰州最终服务业的占比,可能不适合像北京的近80%这么高,可能是60%这么一个水平,甚至是更低一些的水平,可能更适合兰州这样的城市,这是不可跳跃的一个发展阶段。

兰州的崛起需要先实现制造业的崛起,再成为服务业中心,最终实现全面崛起,这样一个路径可能是兰州未来需要坚持的。兰州需要脚踏实地,要打硬仗,打持久战。

新兴产业将是兰州经济的巨大增量,而增量变革一般都相对容易。兰州的全面崛起,兰州新区的全面发展,机会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民营经济。新区的发展,没有历史包袱,民营经济的空间巨大。

兰州需要重视承接产业的机会。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兰州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应更多地选择民营企业。事实上,兰州也正在走这条路,已经引进的精细化工、大数据、生物医药等产业,产业主体多数是民营企业。这是未来一个巨大的增量。一旦形成气候,不仅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沉淀技术,逐步培育本土企业。

兰州需要重构国企改革,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自身的国有企业。高速时代已告终结。而国企改革就是存量改革的重点。未来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是一个必然趋势。广东、浙江等地国企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兰州早年在国企改革方面相对滞后,但改革不到位有弊端也有好处。好处就是未来空间更大,一旦兰州重新启动国企改革,将释放巨大的能量,但是我们的国企不能随便甩卖,要走上整合国企,做大做强之路。

十问:兰州能不能把城市变得更美?

黄河之滨,山水兴城。黄河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让苍茫大地上的这座城市不再干枯。一如韩松落所言:“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河流是一个城市地理心理上的开怀与贯通,是地理性格上的润泽与丰盛。它使得城市难得闭锁,让与这河流有关的城市都缔了盟约。

过去兰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文、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短板。新的十年,兰州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将把主城区上百公里“黄河两岸”打造成为山水城市品牌的典范,使“山、水、城、桥”相互辉映的美景成为兰州城市名片。同时,兰州需要重视城市文化的重塑,文化对一个城市就像一张名片,也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软实力,它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灵魂的体现。

因此,兰州需要通过打造符合自身特点、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并以此聚焦建设“文创中心”新空间,同时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依托,把兰州文化内涵做特,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的文化形式,比如电竞、音乐、动漫、电影、短视频之类的。在这方面,还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兰州需要通过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文化交流,把兰州的国际形象做靓。

每个伟大的城市,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坚信兰州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变得更美。兰州在未来十年,一定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黄河孕育兰州千年来的城市文脉、江河文化、现代工业文化;文明在此交融,城市以此崛起。

在历史与未来,以兰州为代表的黄河上游文化片区以一个中国文化包容的缩影,承载了西部的重要脉络、黄河文明之心、历史之城、华夏文明传承等大兰州复兴时代大任。

自古以来,中国大势,若起于东南,必收其功于西北。新的十年,兰州能否上演更多的童话故事,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