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文|城市觀察123

01

近年,很多事很多人不經意間就會火,火爆以後再搭上互聯網的便利,迅速火遍全國,搞得全國皆知,貼上網紅標籤,然後引來無數追捧者,收割流量無數。

這種現象在文化藝術界也經常發生。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譚維維和老腔藝人合作的《給你一點顏色》

猶記2015年12月,東方衛視《中國之星》一段節目視頻席捲了國內各大移動社交平臺。視頻中音樂人譚維維與華陰老腔老藝人們合作的一首《給你一點顏色》頻瞬間刷爆了微信朋友圈。隨著這段視頻瘋狂轉載,華陰老腔隨之再次被推到公眾視野,被許多媒體喻為“老樹開新花”

這段吸引流量無數的搖滾音樂,在媒體的推送中,總是被貼上“秦腔”,“老腔”這樣的標籤,好像這些搖滾音樂已經和“秦腔”、“老腔”發生關係,未來會發展更好。各大媒體的宣傳和轉載圍堵了國人眼球,看似是一件音樂盛事,流行音樂從古老戲曲裡找到了靈感,古老戲曲在流行音樂裡煥發出活力

作為一個深諳陝西地方戲曲的關中人,作為一個喜歡搖滾的90後,看到視頻之初,我內心也是澎湃激湧。但隨著近年來對老腔現狀的瞭解,思考,我倒對媒體的傳播感到害怕,怕媒體的傳播流於形式,只圖賺取流量,不能持續深度傳播,與此同時,我也為老腔的命運擔憂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2016譚維維《給你一點顏色》音樂會


回想《給你一點顏色》,這首音樂不管在內容,語言,還有表現方式上,都屬於粗獷豪放的風格,它的語言尤其直白,比白話文還要白,演唱帶著吶喊,嘶吼,非常硬氣,霸氣,這同一般的流行音樂比較起來,非常擲地有聲,能給觀眾帶來衝擊,帶來新鮮感,尤其這首音樂不同尋常的是,它加入了老腔,幾個華陰老腔藝人質樸熱烈的演唱,加上砸板凳,在舞臺高跳這類的動作,非常有震撼力,很容易把現場帶入更狂熱的局面。這樣的體驗,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是新鮮的,也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現場觀眾尖叫不斷,狂歡不斷。


搖滾音樂搭載華陰老腔,這兩種藝術組合成一段音樂表現出來,看似是組合和創新,被媒體作為標籤瘋狂吹捧,其實還是兩張皮,在藝術的表現力上關聯微弱。

因為搖滾音樂沒有因為華陰老腔在創作上所有提升,華陰老腔也沒有因為搖滾而更有生命力,只是彼此藉助各自的標籤,在全民中作了一次熱度引流。

02

其實,華陰老腔在改革開放以來,有過很多次高光時刻,這些高光時刻,一次又一次把老腔推到公眾視野。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話劇《白鹿原》中,融入了華陰老腔表演


1993年張藝謀拍攝電影《活著》中就引入了華陰老腔的演唱;

2006年5月20日,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6月1日,林兆華導演的話劇《白鹿原》中,融入了華陰老腔的表演;

2007春節戲曲晚會,華陰老腔面向全國觀眾演出;

2012年9月15日,電影《白鹿原》上映,劇中反覆出現華陰老腔鏡頭。

2015年12 月 5 日,東方衛視《中國之星》節目中,譚維維與華陰老腔藝人共同演唱的搖滾歌曲《給你一點顏色》震撼全場,不到一週時間網上點擊量達到千萬次。

儘管老腔和老腔藝人已經擁有無數的光鮮,但對今天的很多人來說,華陰老腔還是很陌生,而且老腔的生存狀態越來越讓人擔憂。

那些老腔藝人,他們多都70歲以上,高者已經80多歲,他們頭髮花白,身材瘦削。如果不是近十來年不斷有媒體把他們推到公眾面前,或許現在這些老藝人還在方圓的村子輾轉,為生計奔波,或許他們已放棄了老腔,在村裡務莊稼、帶孫子。幸運的是,媒體把他們從華山腳下凋敝的農村推向這個喧囂的社會,老藝人發力地吶喊演唱,給昔日沉浸在流行音樂裡的人們一種全新的撞擊。但遺憾的是,

媒體更多層面只是看重這種藝術的爆發力和新鮮感,他對這門古老的藝術挖掘不夠,在深度傳播和宣傳介紹上也做得很少。對很多媒體來說,背後的流量經濟利益或許顯得更為重要。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城牆下的華陰老腔演出

對很多人來說,這門古老藝術只是唱給了對它幾無所知的你,唱給了很多人作為一時消遣。

老腔生存的地方,只有舞臺、旅遊景區或者是一些演出慶典。老腔的受眾很多是一次性的,這些一次性的受眾,會讓老腔越來越喪失根基。

03

有人說“老腔要走出陝西,走出中國,還要走向全世界。”這句話初聽起來很有抱負之氣,但未免過於誇大無知。現實更接近老腔走出陝西,走出哺育她的華山腳下,它必然要水土不服!

以前常講,“音樂無國界,藝術無國界”,這樣的話從很多傳統藝術來看,就是失真的。但凡藝術,必有界限。秦腔的界限就是西北五省,老腔的界限就是華山腳下。

華陰老腔,它是一種很小的地方戲曲,相當保守。長期以來,華陰老腔只是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被譽為“活化石”的老腔傳承人

老腔的界限對外人來講,最直觀的體現表現在語言上。單是唱詞,多少人能聽懂那些老藝人唱得什麼?連唱什麼都聽不懂,再說觀眾喜歡,那純粹是瞎說。即便喜歡,也很可能是一下下的對這種形式喜歡,但相信沒有一個觀眾會對自己聽不懂的藝術津津有味。

就演唱內容來講,其實也很單薄。一段粗淺白話的文字,簡單直接,缺少美感,缺少變化,過來過去循環重複。演唱效果多是憑藉熱烈的現場感,憑藉動作誇張,吼叫賣力,給久在都市聽慣流行音樂的聽眾帶來一次視聽上的衝擊。

另外,老腔曲調和曲目也比較單調。老腔的曲調曲目能唱下50本已經很不容易。這擱在任何一個藝術門類來看,老腔的曲目曲調都非常岌岌可危。岌岌可危的原因一部分在於傳承不到位,缺少體系化、規模化的傳承,缺少開放的傳承觀念,長期沿襲“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封閉思想,比較固步自封,另一部分就是曲目本身,它面對的受眾有限,乃至越來越沒有受眾基礎,這就導致它所創作的內容也有限。

缺少優質的內容輸出,自然不會有優質的受眾,沒有優質的受眾,自然無法反哺老腔。

這些種種現象和原因,導致了老腔根子裡的衰微。

現在華陰老腔雖然打破了門戶之見,在政府行為的干預下,不斷在擴大傳承範圍,擴大受眾基礎,但現實還是一地雞毛,再傳的學生寥寥可數,而且年齡普遍偏大。或許現在這一帶老腔藝人還風光著,還能跟著政府、組織機構以及各大媒體去各種場合演出,但老腔的下一個二十年,還會有這樣的風光嗎?

04

老腔已相當式微了,但一直延續到今天,這裡有多方的功勞,政府層面、媒體層面、自身表現力、藝人傳承等。

但在今天多元競爭的藝術格局種,老腔要想突破當前困局,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更加到位。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靠街頭演出生存的老腔藝人


①政府層面

建立完善的扶持資助體系,以發展的長遠的眼光振興老腔藝術,將它打造成地域的一張名片。政府不能光有政策沒有具體執行落實,也不能光給資金,沒有規劃和部署。要自上而下做好長遠設計,給予老腔大力扶持,多讓老腔亮相,打響地域名片。

②媒體層面

有固定的運營平臺,深入挖掘老腔藝術,挖掘老腔背後的淵源故事,以更多的視角,更豐富的形式記錄老腔的臺前臺後,深度報道,深度傳播。結合當下時代審美,設計相關老腔文創產品,增加老腔曝光量,吸引更多用戶關注。

③傳承

建立規模化的傳承班,進行體系化的嚴苛教學,不斷向優秀劇種取經借鑑,對外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並為學員定製長遠的培養髮展計劃,要讓學員學有所成,學有所歸。

④創新

老腔的表現內容和當下人們生活相去甚遠,需要結合當下,與時俱進,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審美、思維方式,利用好“互聯網+科技”等諸多工具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

越發老去的老腔藝人


式微的老腔,火爆的新媒體,這像是一對矛盾,相當對立,又像是一對兄弟,需要互相依存。老腔的高光時刻還有多遠,誰也難以預料,但必然離不開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但我希望這種推波助瀾是良性的,持久的,能給觀眾帶來溫情和深度,能推著老腔走得更深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