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如果你問“北京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都有哪些”的話,相信“故宮”

這個歷經600年風雨、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絕對會被第一個提名!

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見證著皇室波雲詭譎的政治突變與皇后嬪妃們經歷的後宮兇險,那一重重的硃紅大門、一座座的雄壯大殿都有著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但去了很多次,卻都因為不懂其背後的文化,到故宮走馬觀花式的遊覽一遍毫無收穫,實在是讓人沮喪!直到我看到這套深入淺出的介紹故宮文化的書——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我要去故宮系列》。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書中的每一個點都可以擴展成一個面,甚至可以串聯起來中華幾千年的歷史,讓人無比欣喜,比如我在《探秘交泰殿坤寧宮》中看到的“二十五寶璽”!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二十五寶璽”是乾隆帝因清朝早期印璽運用十分混亂,沒有一個章程,所以特地下令內務府大臣根據不同使用場景加以重刻的,一直在交泰殿中被妥善收藏。

今天,我就以這一方方印璽作為歷史的入口,一起帶你去看看藏在這些印璽背後看不見的“封建等級”、“儒家思想”以及“歷代審美觀”吧!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收藏著“二十五寶璽”的交泰殿


“印璽”背後不可逾越的“封建等級”

早在春秋末期,“印璽”就已經很普遍了,只不過它最初產生時的作用,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理解的“王權”,而只是證明自己“信用”和“物品歸屬”之用的。

在《後漢書·祭祀志》中曾記載:“嘗聞儒言,三皇無文,結繩以治,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到戰國時期,印璽才開始從商業逐步登上了政治舞臺,蘇秦就曾佩六國相印遊說諸國。

之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正式規定了只有皇帝用的印章才能稱“璽”,文武百官用的只能叫“印”

,並根據官職大小授予不同材質的印章,從此,“印璽”正式成為了封建社會等級、身份、權力、地位的象徵!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到漢代時“璽”和“印”的規定更加詳細,除了皇帝的璽

“皆白玉螭虎鈕”外,還詳細規定了大臣們所用的印的材質等級:“王、公、侯金,兩千石銀,千石以下銅印”。

甚至連印上的鈕式也有嚴格規定:

“諸侯王,黃金璽,橐駝鈕。列侯乃至丞相,太尉與三公,前後左右將軍,黃金印,龜鈕。中二千石,銀印龜鈕。”——《漢官儀》應劭

之所以皇帝用“虎”,臣下用“龜”,也有其背後的道理:古人認為“虎鈕,陽類”,威猛無比,可以降服百獸;

“龜者,陰物”,其背甲堅硬類似盔甲,上附類似“甲骨文”的文字,象徵文武兼備,又根據其隨時哲藏的習性,表示臣道功成身退之意。

這種鈕式的規定,把每個人的身份釘死在了一個固定的社會位置上,不可逾越!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羅福頤在《古信璽概論》中考證:"職官遷、死必解印綬,文獻記載以西漢前後為多,談到罷官常連言‘解印綬',甚至以’收璽'、‘奪璽'作為罷官的代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印章與掌印人融為一體,去除掉這枚印章,那這個人就將什麼也不是!

除了材質區分等級,在管理上也十分嚴格,歷朝歷代都做了詳細的律例來明確其權利及義務,比如《明律》中就曾規定:

“凡各衙門行移出外文書,漏使印信者,當該吏典對同首領官並承法,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干礙調撥軍事、供邊方軍需錢糧者,杖一百,因而失誤軍機者,斬。倒用印信者,照漏用律,杖六十。"

關於印璽使用的條條框框,固化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思想,也強化了封建社會的君主專政制度!

而開頭提到的乾隆“二十五寶璽”:以章皇序之用的“大清受命之寶 ”、以布詔赦之用的“皇帝之寶”、以展宗盟之用的“皇帝親親之寶”.......等等,這二十五方玉璽加起來,便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

一方方印璽的背後是一個

運行井然有序、等級森嚴的國家機構,所有人都被裹挾其中。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玉璽背後的“儒家思想”與“集體潛意識”

世間事物千千萬,為什麼獨獨是印璽被帝王相中呢?這得從關於印璽的神話傳說說起。

在《春秋運鬥樞》中記載:“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者,文曰‘天王符璽’”;

在《春秋合誠圖》中描述的更是繪聲繪色:“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皇負圖授堯。圖以赤為柙,長三尺,廣八寸,黃玉撿,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五字。”

每個傳說中,印璽都是“天賜神物”,有著無上的權威,因此,秦始皇登上帝位之後便命宰相李斯用和氏璧做了“傳國玉璽”,上刻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進一步固化了皇位“正統合法”的標誌形象!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之後更是用“南巡洞庭湖遇險,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八年後有人又將玉璽歸還”的傳說,讓天下人盡信“玉璽”及”王權”的“神秘性”和“權威性”。

以至於秦之後的每一朝代都以“傳國玉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得之則象徵其“身份正統”,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由此引發了無數你爭我奪的奪寶之戰!

人們之所以對“傳國玉璽”如此狂熱,歸根結底是因為儒家提出的“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的“君權神授”思想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在古代,“天”才是最尊貴的“神”,是人間一切的主宰,而在儒家的理念中,君主是天的代理人,代為行使天的職責,管理人間眾生。

他們用這樣的理論完美的維護了統治階級神聖不可侵犯的形象,並繼續通過各方面的強調,把這種思想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完成了對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控制!

“集體潛意識”一次來自心理學大師榮格關於“人格”的理論,他把人格分為三部分:第一層是能被自己感知到的意識,第二層是被壓抑或遺忘的“個體潛意識”,第三層是本能和原始意象一起形成的集體潛意識。

這些“集體潛意識”從未在意識中出現過,也不會被人類自身感知,是一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

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澱物,並與相應的社會結構互為支撐,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被遵守!

並且還會進一步強調:“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如果不順從“天意”便會受到天譴,形成一種心理威懾......

所以,那些神話傳說、那些大人物的傳奇故事、那些心理威懾的出現,都是為了完成這個“集體無意識”,嵌入到一輩又一輩集體潛意識裡,讓所有人無意識的臣服,達到統治階級長治久安的目的。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印璽風格”體現的“歷代審美觀”

印璽在春秋戰國時,正式登上政治舞臺,又因當時百家爭鳴思想無比活躍不受條框約束,所以那時的印璽無論是從書體還是材質上都不拘一格,字體奇詭難辨有一種無序之美,給人直率新奇的感官體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當代著名書畫家來楚生先生便是從中得到啟發,把古璽的章法與小篆結合,開創了現代篆刻的先河。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來楚生先生作品


秦漢國家統一後,對文字及印璽的規格都做了規定,所以印璽風格開始走向古樸典雅有種秩序之美。

在漢代為了體現統治者權威,更是專門創造了一種專門用於印章的文字:“繆篆”,這種文字的特點是極易伸縮挪讓,有種顧盼呼應的藝術效果,同時也暗合了儒家思想中的謙和恭讓的中庸態度,一直被後世奉為正統的象徵!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不同於秦漢時期印璽的精巧,唐宋時期印面都偏於碩大,印璽風格也由漢代的白文印變成了寬邊厚重的細朱文印,蓋於官文之上彰顯出森嚴肅穆的官府氣派!

他們使用的文字因摺疊很多,所以被形象的稱為“九疊文”,其中的“九”是個約數,意指“乾元用九”,用來形容皇權的至高無上,從字體上便可看出當時的倫理綱常,和文化形態。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宋代九疊文官印


同時,印璽自唐代開始用於書畫之上,開始出現了各種藝術印璽,為後世文人詩、書、畫、印合二為一埋下伏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湧現出了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對清代開始的繪畫風格流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革,促進了藝術思想的碰撞,也促進了印璽藝術的繁榮和轉型,其審美體系進一步向書畫靠攏,融入了情感、書法、繪畫因素,逐步加深了對書畫的依附,使其完成了從“實用”到“藝術”的轉變,成為一門受多方面因素制約,但同時又獨立的高深藝術品種,供人欣賞!


“印璽”見證審美變遷,也助皇帝完成對百姓的“集體潛意識”控制

清代名畫餘穉工筆


一方小小的印璽,從單純的一塊玉到被人為賦予各種象徵意向,開始參與到政治舞臺,又延伸至書畫藝術之中,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遷。

它既參與了封建統治階級對百姓的控制,又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藝術,玉還是那塊玉,但它的身份早已不同,這也為我們後世研究傳統文化以及各代歷史,提供了許多參考資料。

印璽雖小,但其價值卻真的不可小覷!

  • 《我要去故宮系列》中信出版社
  • 《神話與原型》吳迪
  • 《中國印章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