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宗強‖從鋤頭到“鋤頭”

鋤上榮光

遠離城市的喧囂,我循著嫋嫋的炊煙,沐浴著和熙的春風,聽著粗獷宏亮的布穀鳥聲,迴歸故里,童年的回憶和草木的清香一齊向我湧過來,心情感覺特別的舒暢。

梁宗强‖从锄头到“锄头”

荷鋤而歸的鄰居阿兵叔衝我微笑著打招呼,我禮貌地回應著,眼睛卻被幾隻俏皮蜜蜂落腳的地方吸引住了。其實這幾隻蜜蜂長得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它們這股執著的精神吸引住了我。這幾隻蜜蜂採蜜的地方雖然是野菜花,但是這捆野菜花是用稻草縛住吊在阿兵叔肩膀所扛的那隻鋤頭上的。看到此情此景,我的腦海中瞬間浮現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畫卷,眼前普通的畫面頓時變得詩情畫詩了起來,我口中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爺爺小時候教我唱的一首關於春耕的山歌:一年之計在於春哪,快快來耕耘哪,先犁後再耙呀那個,先播後插秧,偔來織塊布哩,機聲隆隆響……

鋤頭在農民心目中的分量絲毫不亞於粉筆在老師心中的分量。相較於犁、耙、鏟、禾杈、扇車等農具,鋤頭可以說是萬能的,深受農民的喜愛。無論是走進菜園,來到果園,還是進入甘蔗林,下到水田裡,父親都喜歡扛上一把長長的鋤頭。小時候,我也經常扛著一把小鋤頭跟在父親的身後,勞動是我在農村生活的必修課,鋤頭則是我最倚重的戰鬥武器。挖坑種樹的時候,鋤頭總是第一個衝鋒陷陣,撕開厚厚的地皮,把含在泥土中的石塊擊得鏗鏗作響,像擂響的戰鼓;除雜草的時候,鋤頭奮勇當先,像一隻撲兔的老虎亮出鋒利的牙齒,把雜草的根從地裡一口口地咬出來;種菜的時候,鋤頭更是胸有成竹,挖溝開壟、碎泥、回土,那瀟灑的動作勝似閒庭信步;挖番薯的時候,鋤頭的快準狠像一名久經沙場的劍客讓鏟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鋤頭生得一副好牙齒,經常啃樹的根,菜的頭,稻的腳,再飽飲甘露、抹上月亮,牙齒白得不用刷黑人牌牙膏。這是一種勞動的美,比天生麗質更難能可貴。鋤頭的品格是正直的,勤勞善良的,它昂首挺立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間,像一座門樓,一道牌坊,與青山比肩,與花草樹木為伍,與大地竊竊私語。鋤頭的性格是溫柔的,像一位和藹慈祥的老母親。它對泥土有一種天生的眷戀,每天要聞到泥土的芬芳才會心情舒暢。父親何曾不是如此,他每天不管有沒有農活幹,總喜歡扛把鋤頭到地裡田間走走看看才會安心。與其說鋤頭是老實木納的莊稼漢,倒不如說鋤頭是那些會腳踏實地地過日子的老百姓。而不像扇車那樣張口就喜歡自吹自擂,就那點本事,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鋤頭這種既有本事卻不張揚的性格,母親對它是愛不釋手,父親與它是形影不離,而我與它也是親密無間。鋤頭性格雖好,偶爾也會發下脾氣,當它遇上又蠢又笨的石頭時,經常氣得眼冒金星。

梁宗强‖从锄头到“锄头”

修長的鋤柄不管是木做的、竹做的還是鐵管做的,都挺直著腰桿,一身正氣。小時候,我不信邪,試過用彎木做鋤柄,鋤地時特別費勁,也不能挑東西,後來我就再也沒有用彎木做鋤柄了。母親的鋤柄經過汗水、淚水、血水、雨水的浸潤和陽光的洗禮,變得油亮光滑起來,隱隱透出一股辛酸的歲月味道。猶記三十年前的那個夏天,父親外出打工,我和母親在地裡幹活,大半天下來,雙手冒起了好幾個小水泡,我把鋤頭扔在地上,在一旁生悶氣。母親見狀,看了看我的手,很是心痛,安慰完我後又語重心長地道:兒啊,你要像鋤頭一樣做個正直的,能吃苦耐勞,凡事不要輕易言棄的人。母親的話一直伴隨著我成長,每當我遇到困難或挫折想要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母親對我說的這句話,然後咬緊牙關就挺了過去。

陪伴著早出晚歸的父母,鋤頭勞作於鄉間的田地裡。它大部分時間在鋤地、碎土、挖溝,有時也會客串一下扁擔和柺杖的角色。曾幾何時,父親戴著草帽,挽起褲腳,扛著鋤頭行走在春天的田埂中,這一畫面成為我夢中揮之不去的風景。

鋤頭與村民在歲月的長河裡,在田地的巨幅冊頁中,用辛勤的汗水撰寫著最美的村志。父母也在田地裡,用鋤頭書寫最樸實的語言去破解大地的密碼,我從他們的足跡中彷彿找到了答案。那是花落花開的無聲,那是春去春又來的必然,那是生命的延續與循環,那是一種存在必然有其道理的自然規律……

梁宗强‖从锄头到“锄头”

機械化耕作後,犁、耙、水車、石滾等很多農具都退休了,耕地的牛馬大部分也退休了,而鋤頭並沒有躲在門角里睡覺,也沒有躺在在院子裡一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一邊回憶昔日的榮光,而是依舊奮鬥在地裡田間,它辛苦了大半輩子,確實閒不住,在機械觸手伸不到的地方,鋤頭還是有用武之地的,只是這些地方越來越少了,鋤頭卻並不在乎這些,只要有活幹,生命就會有活力。

每次回老家,我都喜歡扛起鋤頭到自家的田地裡走走。哪怕我現在已經離開了農村到市區生活,“背叛”了鋤頭,但我對鋤頭那分感情已經鏤刻進骨子裡,我把“粉筆”當成了另一把鋤頭,把學校當成了廣闊的田地,由播種改為了播夢,每年的中考就是我的夏收。

(請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個以散文為主的共享平臺,面向全球華人開放,供作者、讀者轉發推送。其“寫手”欄目向全國徵集好稿。凡當月閱讀量達6500次,編輯部打賞100元/篇。請一投一稿, 並註明文體。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內。非簽約作家請註明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賬號。)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二審:曾淑花

◆三審:魏禮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