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强‖从锄头到“锄头”

锄上荣光

远离城市的喧嚣,我循着袅袅的炊烟,沐浴着和熙的春风,听着粗犷宏亮的布谷鸟声,回归故里,童年的回忆和草木的清香一齐向我涌过来,心情感觉特别的舒畅。

梁宗强‖从锄头到“锄头”

荷锄而归的邻居阿兵叔冲我微笑着打招呼,我礼貌地回应着,眼睛却被几只俏皮蜜蜂落脚的地方吸引住了。其实这几只蜜蜂长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它们这股执着的精神吸引住了我。这几只蜜蜂采蜜的地方虽然是野菜花,但是这捆野菜花是用稻草缚住吊在阿兵叔肩膀所扛的那只锄头上的。看到此情此景,我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画卷,眼前普通的画面顿时变得诗情画诗了起来,我口中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爷爷小时候教我唱的一首关于春耕的山歌:一年之计在于春哪,快快来耕耘哪,先犁后再耙呀那个,先播后插秧,偔来织块布哩,机声隆隆响……

锄头在农民心目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粉笔在老师心中的分量。相较于犁、耙、铲、禾杈、扇车等农具,锄头可以说是万能的,深受农民的喜爱。无论是走进菜园,来到果园,还是进入甘蔗林,下到水田里,父亲都喜欢扛上一把长长的锄头。小时候,我也经常扛着一把小锄头跟在父亲的身后,劳动是我在农村生活的必修课,锄头则是我最倚重的战斗武器。挖坑种树的时候,锄头总是第一个冲锋陷阵,撕开厚厚的地皮,把含在泥土中的石块击得铿铿作响,像擂响的战鼓;除杂草的时候,锄头奋勇当先,像一只扑兔的老虎亮出锋利的牙齿,把杂草的根从地里一口口地咬出来;种菜的时候,锄头更是胸有成竹,挖沟开垄、碎泥、回土,那潇洒的动作胜似闲庭信步;挖番薯的时候,锄头的快准狠像一名久经沙场的剑客让铲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锄头生得一副好牙齿,经常啃树的根,菜的头,稻的脚,再饱饮甘露、抹上月亮,牙齿白得不用刷黑人牌牙膏。这是一种劳动的美,比天生丽质更难能可贵。锄头的品格是正直的,勤劳善良的,它昂首挺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间,像一座门楼,一道牌坊,与青山比肩,与花草树木为伍,与大地窃窃私语。锄头的性格是温柔的,像一位和蔼慈祥的老母亲。它对泥土有一种天生的眷恋,每天要闻到泥土的芬芳才会心情舒畅。父亲何曾不是如此,他每天不管有没有农活干,总喜欢扛把锄头到地里田间走走看看才会安心。与其说锄头是老实木纳的庄稼汉,倒不如说锄头是那些会脚踏实地地过日子的老百姓。而不像扇车那样张口就喜欢自吹自擂,就那点本事,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锄头这种既有本事却不张扬的性格,母亲对它是爱不释手,父亲与它是形影不离,而我与它也是亲密无间。锄头性格虽好,偶尔也会发下脾气,当它遇上又蠢又笨的石头时,经常气得眼冒金星。

梁宗强‖从锄头到“锄头”

修长的锄柄不管是木做的、竹做的还是铁管做的,都挺直着腰杆,一身正气。小时候,我不信邪,试过用弯木做锄柄,锄地时特别费劲,也不能挑东西,后来我就再也没有用弯木做锄柄了。母亲的锄柄经过汗水、泪水、血水、雨水的浸润和阳光的洗礼,变得油亮光滑起来,隐隐透出一股辛酸的岁月味道。犹记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父亲外出打工,我和母亲在地里干活,大半天下来,双手冒起了好几个小水泡,我把锄头扔在地上,在一旁生闷气。母亲见状,看了看我的手,很是心痛,安慰完我后又语重心长地道:儿啊,你要像锄头一样做个正直的,能吃苦耐劳,凡事不要轻易言弃的人。母亲的话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母亲对我说的这句话,然后咬紧牙关就挺了过去。

陪伴着早出晚归的父母,锄头劳作于乡间的田地里。它大部分时间在锄地、碎土、挖沟,有时也会客串一下扁担和拐杖的角色。曾几何时,父亲戴着草帽,挽起裤脚,扛着锄头行走在春天的田埂中,这一画面成为我梦中挥之不去的风景。

锄头与村民在岁月的长河里,在田地的巨幅册页中,用辛勤的汗水撰写着最美的村志。父母也在田地里,用锄头书写最朴实的语言去破解大地的密码,我从他们的足迹中仿佛找到了答案。那是花落花开的无声,那是春去春又来的必然,那是生命的延续与循环,那是一种存在必然有其道理的自然规律……

梁宗强‖从锄头到“锄头”

机械化耕作后,犁、耙、水车、石滚等很多农具都退休了,耕地的牛马大部分也退休了,而锄头并没有躲在门角里睡觉,也没有躺在在院子里一边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边回忆昔日的荣光,而是依旧奋斗在地里田间,它辛苦了大半辈子,确实闲不住,在机械触手伸不到的地方,锄头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只是这些地方越来越少了,锄头却并不在乎这些,只要有活干,生命就会有活力。

每次回老家,我都喜欢扛起锄头到自家的田地里走走。哪怕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农村到市区生活,“背叛”了锄头,但我对锄头那分感情已经镂刻进骨子里,我把“粉笔”当成了另一把锄头,把学校当成了广阔的田地,由播种改为了播梦,每年的中考就是我的夏收。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二审:曾淑花

◆三审:魏礼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