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疁城一日長

鄧石如


此五字印作“二三”排列,“疁城”兩字右半以漢碑篆額筆意書寫,綢繆曲折,尤得其趣。“城”字左疏右密,讓出土部留紅,恰成全印之眼,設若此處填滿,則全印朱白比例失當,頓失精彩矣。左邊三字以橫筆為主,線條舒展而帶波折。記得賞印會時,多位賞者將“日”字左豎下部出頭處隱去。竟使全印大為遜色。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鄧石如


此為蘇東坡《赤壁賦》中的名句,邊款記錄了鄧刻此印的由來,鄧石如偶命書童將此石置於爐上烘烤,石紋幻現出赤壁之圖,“恍若見蘇髯先生泛於蒼茫煙水間”,於是就在印面上刻下蘇東坡的名句。此印的疏密處理堪稱經典,左行一疏三密,右行一密三疏,作者“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創作理念在此發揮到極致,呈現疏者更疏,密者更密的效果。鄧石如刻完此印,嘆“化工之妙如斯夫”,一方普通印石的石紋圖案竟能激發作者如此絕妙的創作靈感,使之留下如此精彩的傳世名作,也真是天意巧合了。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真水無香

蔣 仁


“真水無香”為蔣仁42歲時所刻,為其朱文代表作之一。此印四面邊款,為蔣仁典型的顏體楷書款,密密麻麻布滿四周。為了章法的需要,四字作迴文排列,“香”字採用減省法縮小地盤;“無”字向上佔據“水”字領地,恰成對角的呼應。此印邊款記載了創作緣由、時間,也記載了蔣仁對丁敬的推崇:“歎服丁居士之印,猶浣花詩、昌黎筆,拔萃出群,不可思議。當其得意,超秦漢而之上,歸、李、文、何未足比擬。”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下里巴人

巴慰祖


巴慰祖(1744-1793),傳世作品不多,這方“下里巴人”為其元朱文代表作。四字兩疏兩密,恰成對角分佈。“下”字下點右撇,“人”字撇划向左;“下”字豎筆向內彎曲,“人”字豎筆與之相背。而“裡”“巴”兩字橫筆均密,略向左右擴張,佔據相鄰空間,四字則相互嵌合,親密無間。尤其是“巴”字的末筆略作彎曲,填充了“人”的上部空間。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震無咎齋

吳熙載


四字印作“一二一”三行排列,左右密而中間虛,成對稱關係。此印強化了縱向豎線的組合,“震”“齋”將重心上抬,舒展下方的長線。“震”字下部末筆處理成“人”,便與“齋”字下方有了區別,又將下部橫線上抬,與“咎”字口部齊平,騰出兩處空白與“無”字下方的空地呼應,全印便有了虛實聚散的對比。這方吳熙載代表作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逃禪煮石之間

吳熙載


此印略顯長方,更有利於長線舒展。“石”字下方大塊留白,“之”與“煮”之間也有大塊留白,“禪”字提高橫筆,“逃”字提高走筆,“間”字月部斜置,都騰出了空間互為呼應。“之”底線與“禪”首橫齊平,“石”字橫線稍作下移,而起筆處多一折角,便隔開了三橫線,又讓“煮”字者部兩筆垂下,避免橫線貫穿。此印雖用刀淺削,線條有時沖斷,反而筆斷意連,增加了線條的飄逸感。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二金蝶堂

吳熙載


吳熙載在刻此方印時應是看到趙之謙自刻“二金蝶堂”印,所以章法、篆法與趙印截然不同。“二”字偏上,騰出下方紅地;“蝶”字依小篆從疌部;“堂”字略縮,亦成對角兩大兩小的呼應。用刀則輕行淺削,線條圓轉靈動,與趙自刻印趣味迥異。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學以劉氏七略為宗

陳鴻壽


小篆沒有“劉”字,陳鴻壽依據《說文》從金從留。八字印分三行作“三三二”排列,“劉”“為”兩字最密,恰成對角。“學”“以”與“宗”字較疏,各有留紅,也成斜角對應。“七”字正在印中間,為避免紅塊過大,上下各作轉折。此印妙在留紅的精心設計,如“劉”字卯部下側兩塊、“略”字各部右側、“宗”字寶蓋三角形左右,都留下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紅塊。即使全封閉的兩個田部,四點的紅塊也各有變化。陳鴻壽的印率性自然,於細節處又處處經營,方便其作品耐得細細品味。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問梅消息

陳鴻壽


四字印“問”“息”以橫筆為主,“梅”“消”以豎筆為主,對角呼應是由文字本身決定的,為避免單調,“梅”字每部作菱形處理,使印中的幾何形狀更為豐富;“消”字的點起筆作尖筆處理,也是浙派朱文的特徵。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漢瓦當硯齋

趙之琛


趙之琛此印為中年力作,取法漢急就章,以切刀體現鑿印的痛快淋漓,線條簡練含蓄,“齋”字下部一組密集的豎線,與“漢”字的繁茂成對角呼應,而中間的留紅恰與“瓦”字上方的留紅相映成趣。“漢”字水旁兩點拎高、“硯”字石部口下沉,都留出錯落有致的紅塊。“當”字為對稱結構,寶蓋向左攲斜,顯得自然隨意,“硯”字右下的石質崩裂,反而增加了金石氣息。


清代流派印篆刻賞析

錢唐吳鳳藻詩書畫印

錢松


這方“錢唐吳鳳藻詩書畫印”就是錢松採用其獨特刀法刻治的,線條圓渾,蒼勁古秀。九字印橫向最後一排“吳、詩、印”三字似受擠而壓扁,顯得稚拙有趣。從印刷王福庵的觀款可知,此印1897年左右為王所得,王贈予俞序文,後又歸丁輔之。1947年,王福庵在江辛眉、江成之兄弟處又見到此印,“如見故人,欣之為記”。這方錢松的佳作迭經多位西泠前輩收藏,尤為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