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百詠:《伯遠貼》——千年真跡見芳華

翰林百詠:《伯遠貼》——千年真跡見芳華

王珣

三希法帖晉王家,

獻穆伯遠足瀟灑。①

古澹風流蕭逸韻,

千年真跡見芳華。②


1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護 ,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王珣初任桓溫掾屬,與謝玄俱為桓溫所敬重,累遷至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於謝安當政時為秘書監。後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晉孝武帝司馬曜,被其倚為心腹,累官尚書左僕射,加徵虜將軍,領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於司馬道子征討王恭時為衛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假節,平亂後加散騎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王珣病卒,年五十二。贈車騎將軍、開府,諡號"獻穆",後改贈司徒。有文集十一卷。

王珣工書法,其代表作《伯遠帖》,是其寫給其親友的一信扎,紙本,行書,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東晉時期難得的傳世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鑑賞家視為稀世瑰寶。清乾隆皇帝弘曆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後二者非真跡,為描摹本)定為"三希帖"。並建三希堂藏之。他還在《伯遠帖》上題跋褒揚,於空白處補繪樹石。他還以"三希"為名,編刻大型法書叢帖,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翰林百詠:《伯遠貼》——千年真跡見芳華

王珣《伯遠帖》

2 《伯遠帖》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早期行書典範之作,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洞窺到東晉的"尚韻"書風,那種追求完美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有密切關聯的。董其昌贊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董其昌將其視之為世間"尤物"。《伯遠帖》為我們提供了"直入晉室","書追二王"的途徑,它的筆法、結體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過更瘦硬、開張,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贊雲:"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由《伯遠貼》可窺見晉人之法書矣。


翰林百詠:《伯遠貼》——千年真跡見芳華

《伯遠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