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第七節 羅盤的數據 將盤面分解為18節課

羅盤的起源2-1

羅盤,又叫羅經,羅庚,這個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羅盤的起源 ,除了比較專業的風水師傅,也很少有人知道羅盤、是在我國指南針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羅盤的發展歷史。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具有吸鐵功能的天然磁石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古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用磁石仿製的勺子

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子形,磁石的南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底盤上,再鑄上代表方向性的天干地支等。這個磁勺在底盤上轉動後停止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這就是我們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仿製司南

司南出現在戰國時期,可以說它就是羅盤的祖先。這是有明確的文字及圖片記載的。 司南除了刻有後天八卦符號以外,還刻有天干地支及二十八宿,這樣就有了後來羅盤中的二十四山的信息。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司南底盤上的天干地支等

所以說司南是羅盤的雛形,底盤外形是方正的,周圍刻有28星宿。由於磁針是個勺子,攜帶不是很方便,後來漸漸地就有了改進。

東漢的王充在他的《論衡.是應篇》中曾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chi)指南。”這裡的“地”,就是司南的底盤。從戰國、秦漢以至隋唐的古籍中,都有不少關於司南的記載。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論衡

後來到了北宋,民間老百姓常用薄鐵片剪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一點,像只小船。磁化後魚形鐵盤,浮在水面上就能指南指北。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過,叫它“指南魚”,當時人們只是把它當做一種遊戲。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指南魚

還有一種遊戲,在明朝之前存在的。把鐵片磁化後做成烏龜形,烏龜腹中有支點,然後轉動起來,停下後也是可以指南指北的。

北宋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

第一種 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上,就可以指示方向。

第二種 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停止後就可以指示方向。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碗唇旋定法和水浮法

第三種 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

第四種 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指甲旋定法和縷旋法

沈括還對這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是,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

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

沈括比較推崇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水針,加水即可指南北

他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至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圖文版)羅盤的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羅盤的起源2-1 陳道衡

旱針,軸支撐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