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寰有約】大漢集團業務總監李廣,真是能力強但混不好職場嗎?

【子寰有約】大漢集團業務總監李廣,真是能力強但混不好職場嗎?

西漢名將李廣是我國軍事史上的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驍勇善戰,箭法神奇,愛兵如子,曾成為文人騷客筆下熱情渲染的英雄形象。我們兒時背誦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詩人常建的詩句"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懷念李廣的佳句。一代史家司馬遷在其本傳中寫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引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讚揚他。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匈奴人畏稱"飛將軍"的人,歷經漢文、景、武三朝,終其一生竟然未被封侯。這引起了古往今來多少人的惆悵和傷感:"李廣不封侯,古往今來同一哭","自嘆馬卿常帶疾,還嗟李廣不封侯"。一代名將,人們心中的英雄,匈奴人眼中的"真漢子"緣何未封侯呢?

【子寰有約】大漢集團業務總監李廣,真是能力強但混不好職場嗎?

李廣出現在西漢文帝時初現軍政舞臺,那時漢朝建立不久,開國元勳大多健在。逢有軍事行動,文帝也是啟用老將陳平、周勃等人。文帝時並非天下大治,事實上,當時北方強大的匈奴對漢朝虎視眈眈,經常搶掠邊境。由於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對匈奴實行安撫、和親政策。儘管李廣血氣方剛,武藝精湛,但文帝是不會啟用他這樣的年輕將領去邊塞主動打擊匈奴的。

但是文帝似乎也覺得不重用李廣愧對李廣的才能,曾惋惜地對李廣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這是文帝的惜才之語,還是為自己沒能重用李廣所找的託詞?就是這句由當時聖上所感嘆的話,從此在李廣心中埋下了"生當封萬戶侯"的夢想,並且長期以來都堅信能夠夢想成真。

景帝統治時期,李廣正當壯年,雄心壯志,追求功勳,追求為國殺敵。可這個景帝,也是守成之君,當時國策中就有不準主動擊殺匈奴的規定。儘管李廣在邊城當太守,多次成功地防禦了匈奴的入侵,但始終沒有大的軍功。

景帝初年,李廣在政治上犯了致命的錯誤。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配合景帝同母弟梁孝王,成功擊退了吳楚聯軍,為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不是政治幼稚症,或許李廣就被景帝封侯了。可這個李廣,在戰爭勝利後,竟然接受梁孝王賜予的將軍大印。他以常人之心揣度景帝與梁孝王的關係,認為他們根裡親,弟弟替哥哥行賞也是可以理解的。殊不知梁王有窺探神器的野心,這樣做是為自己的野心事業拉攏人才。回朝後,景帝礙於母親竇太后的面子,沒有追究弟弟的這一犯上行為,李廣也因此免除了刑罰,但同時他也絕了景帝朝的封侯之路,雖然他當時渾然不覺,甚至認為一國之君不至於那麼小心眼。

李廣在邊城當了若干年太守之後,景帝駕崩,武帝即位。李廣盼望著建功立業,希望能夠圓了自己受封侯爵的夢想。

武帝即位之初,就顯示出萬象更新、銳意進取的氣勢。左右言李廣為非常之材,武帝重用李廣,將其調入中央,授予要職。雖然武帝發動的對匈戰爭大多啟用李廣,但李廣的表現卻難以讓漢武帝對他刮目相看。

【子寰有約】大漢集團業務總監李廣,真是能力強但混不好職場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武帝朝對匈奴的軍事行動:

馬邑之謀,李廣為驍騎將軍,無功;其後率萬騎出雁門遇單于部,兵敗被俘後逃歸,按律當斬,贖為庶人。

元朔元年,接替韓安國為右北平太守任職五年,匈奴人稱之為"漢飛將軍";河南戰役爆發,李廣未參戰。

幾年後,由右北平太守遷為郎中令,並兩次隨衛青擊匈奴,均未與匈奴相遇,無功。

元狩二年,河西戰役中,李廣率四千騎作為牽制單于與左賢王的部隊與左賢王相遇,李軍幾乎全軍覆滅,直到張騫援軍到達,匈奴才退走,雖然殺敵相當,但由於是敗仗,不能受賞。

元狩四年,龍城會戰,李廣以後將軍身份擊匈奴,異道失期自殺身亡。

在整個漢匈之戰中,李廣率兵出擊匈奴五次,三次無功,二次全軍覆滅,其中一次還被匈奴人活捉。在漢匈戰爭的歷次考驗中,李廣交上的卻是一份不合格的答案。作為名將的李廣在立功封侯的數十人中沒有名字,不能不令李廣感到遺恨和羞恥。

他自己說:"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侯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自己並不比別人差,難道命裡沒有"侯爵"?到底是運氣不佳,懷才不遇,還是另有他因?

李廣在武帝朝難封,首先,是李廣的功勳不夠,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漢武帝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他雖然封侯無數,但除去外戚和皇子,對軍功封侯,還是遵循一定的標準的。一定要軍功卓著,才能被封侯,即便是皇帝偏愛的人。當然如果皇帝偏愛,他可以將他安排到有利於殺敵立功的位置,但一定要有赫赫的戰功,衛青、霍去病無不如此。從前面所列舉的軍事行動中,我們看到李廣真的無特別的建樹。

其次,武帝朝的封侯制度也有缺陷。直接打擊敵人者,才更容易被封侯,而在幕後作牽制的,就幾乎沒有可能被封。衛青、霍去病取得豐碩的戰果,與李廣在側翼作佯動牽制大量敵軍有很大的關係,李廣對整個軍事行動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因為沒在前線殺敵,因而沒有被封侯爵的機會。專制時代的封侯晉爵,很大程度上是皇帝說了算。他想成就一個人,那就作出有利於他的軍事安排;如果無意栽培,每次都安排到次要位置,那要想出頭就難了。

再次,確實有歷史的偶然性的原因。

漢匈之戰第一階段的戰爭,漢軍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失敗是必然的,即過低地估計了匈奴的力量,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漢軍面對的是匈奴單于和左賢王部,這兩部的總兵力在三十八萬以上,漢軍以區區四萬騎兵,還分為四支從四個地點出擊匈奴,力量過於分散,沒有全軍覆滅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李廣萬騎正好遇到單于部,公孫敖碰上了左賢王,因此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階段戰爭,漢軍戰略正確,收河南地取朔方,大獲全勝。然而李廣卻因上次失敗先是在家閒居,後在右北平任太守未能參戰,失去了立功封侯的機遇。

第三階段,漢軍以攻擊單于和左賢王為主,雙方互有勝負,漢軍未能取得大的勝利。李廣兩次隨衛青出擊,均未與匈奴遭遇,因此不能立,只有霍去病斬敵"中率",不僅斬殺二千餘人,還捕捉和斬殺匈奴相國、當戶多人,被封為冠軍侯;另一人郝賢因斬敵一千三百級封侯。這兩次出擊,漢軍企圖全殲匈奴,在戰略上又犯了過高估計自己的錯誤,因為全殲匈奴的時機尚未成熟。

第四階段的戰役,以霍去病為主帥,主要攻擊西北的右賢王部。李廣作為一支佯攻部隊進攻北方以牽制匈奴主力,但他卻被十倍於己的左賢王包圍,當然只有失敗了。

最後一次龍城會戰,李廣還是有立功的可能,然而皇帝和大將們不信任他,把他當作一個不吉利的喪門星來看,派他出東道,結果迷道、錯過相約的時間,最終自刎。

有時,歷史是難以理解的:為什麼漢軍戰略失誤時,李廣次次都參戰?當戰略決策正確時,他又賦閒在家或遠離戰場呢?為什麼作為佯動部隊,卻遇到了十倍於己力的敵軍?皇帝為何不信任他,總給他安排次要的位置呢?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李廣難封"真的是命運嗎?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

【子寰有約】大漢集團業務總監李廣,真是能力強但混不好職場嗎?

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

魏晉,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李廣的十六世孫李暠成為西涼國主,自此隴西李氏興盛起來。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併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後來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唐朝王室亦自稱出自隴西李氏,然而其真實性已不可考證。

【子寰有約】大漢集團業務總監李廣,真是能力強但混不好職場嗎?

謝謝關注子寰兄,點我頭像查看,更多歷史故事,正在每日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