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寰有约】大汉集团业务总监李广,真是能力强但混不好职场吗?

【子寰有约】大汉集团业务总监李广,真是能力强但混不好职场吗?

西汉名将李广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骁勇善战,箭法神奇,爱兵如子,曾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热情渲染的英雄形象。我们儿时背诵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常建的诗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怀念李广的佳句。一代史家司马迁在其本传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引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匈奴人畏称"飞将军"的人,历经汉文、景、武三朝,终其一生竟然未被封侯。这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惆怅和伤感:"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一代名将,人们心中的英雄,匈奴人眼中的"真汉子"缘何未封侯呢?

【子寰有约】大汉集团业务总监李广,真是能力强但混不好职场吗?

李广出现在西汉文帝时初现军政舞台,那时汉朝建立不久,开国元勋大多健在。逢有军事行动,文帝也是启用老将陈平、周勃等人。文帝时并非天下大治,事实上,当时北方强大的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经常抢掠边境。由于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对匈奴实行安抚、和亲政策。尽管李广血气方刚,武艺精湛,但文帝是不会启用他这样的年轻将领去边塞主动打击匈奴的。

但是文帝似乎也觉得不重用李广愧对李广的才能,曾惋惜地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文帝的惜才之语,还是为自己没能重用李广所找的托词?就是这句由当时圣上所感叹的话,从此在李广心中埋下了"生当封万户侯"的梦想,并且长期以来都坚信能够梦想成真。

景帝统治时期,李广正当壮年,雄心壮志,追求功勋,追求为国杀敌。可这个景帝,也是守成之君,当时国策中就有不准主动击杀匈奴的规定。尽管李广在边城当太守,多次成功地防御了匈奴的入侵,但始终没有大的军功。

景帝初年,李广在政治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周亚夫,配合景帝同母弟梁孝王,成功击退了吴楚联军,为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不是政治幼稚症,或许李广就被景帝封侯了。可这个李广,在战争胜利后,竟然接受梁孝王赐予的将军大印。他以常人之心揣度景帝与梁孝王的关系,认为他们根里亲,弟弟替哥哥行赏也是可以理解的。殊不知梁王有窥探神器的野心,这样做是为自己的野心事业拉拢人才。回朝后,景帝碍于母亲窦太后的面子,没有追究弟弟的这一犯上行为,李广也因此免除了刑罚,但同时他也绝了景帝朝的封侯之路,虽然他当时浑然不觉,甚至认为一国之君不至于那么小心眼。

李广在边城当了若干年太守之后,景帝驾崩,武帝即位。李广盼望着建功立业,希望能够圆了自己受封侯爵的梦想。

武帝即位之初,就显示出万象更新、锐意进取的气势。左右言李广为非常之材,武帝重用李广,将其调入中央,授予要职。虽然武帝发动的对匈战争大多启用李广,但李广的表现却难以让汉武帝对他刮目相看。

【子寰有约】大汉集团业务总监李广,真是能力强但混不好职场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武帝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马邑之谋,李广为骁骑将军,无功;其后率万骑出雁门遇单于部,兵败被俘后逃归,按律当斩,赎为庶人。

元朔元年,接替韩安国为右北平太守任职五年,匈奴人称之为"汉飞将军";河南战役爆发,李广未参战。

几年后,由右北平太守迁为郎中令,并两次随卫青击匈奴,均未与匈奴相遇,无功。

元狩二年,河西战役中,李广率四千骑作为牵制单于与左贤王的部队与左贤王相遇,李军几乎全军覆灭,直到张骞援军到达,匈奴才退走,虽然杀敌相当,但由于是败仗,不能受赏。

元狩四年,龙城会战,李广以后将军身份击匈奴,异道失期自杀身亡。

在整个汉匈之战中,李广率兵出击匈奴五次,三次无功,二次全军覆灭,其中一次还被匈奴人活捉。在汉匈战争的历次考验中,李广交上的却是一份不合格的答案。作为名将的李广在立功封侯的数十人中没有名字,不能不令李广感到遗恨和羞耻。

他自己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侯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自己并不比别人差,难道命里没有"侯爵"?到底是运气不佳,怀才不遇,还是另有他因?

李广在武帝朝难封,首先,是李广的功勋不够,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汉武帝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虽然封侯无数,但除去外戚和皇子,对军功封侯,还是遵循一定的标准的。一定要军功卓著,才能被封侯,即便是皇帝偏爱的人。当然如果皇帝偏爱,他可以将他安排到有利于杀敌立功的位置,但一定要有赫赫的战功,卫青、霍去病无不如此。从前面所列举的军事行动中,我们看到李广真的无特别的建树。

其次,武帝朝的封侯制度也有缺陷。直接打击敌人者,才更容易被封侯,而在幕后作牵制的,就几乎没有可能被封。卫青、霍去病取得丰硕的战果,与李广在侧翼作佯动牵制大量敌军有很大的关系,李广对整个军事行动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没在前线杀敌,因而没有被封侯爵的机会。专制时代的封侯晋爵,很大程度上是皇帝说了算。他想成就一个人,那就作出有利于他的军事安排;如果无意栽培,每次都安排到次要位置,那要想出头就难了。

再次,确实有历史的偶然性的原因。

汉匈之战第一阶段的战争,汉军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失败是必然的,即过低地估计了匈奴的力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汉军面对的是匈奴单于和左贤王部,这两部的总兵力在三十八万以上,汉军以区区四万骑兵,还分为四支从四个地点出击匈奴,力量过于分散,没有全军覆灭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李广万骑正好遇到单于部,公孙敖碰上了左贤王,因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阶段战争,汉军战略正确,收河南地取朔方,大获全胜。然而李广却因上次失败先是在家闲居,后在右北平任太守未能参战,失去了立功封侯的机遇。

第三阶段,汉军以攻击单于和左贤王为主,双方互有胜负,汉军未能取得大的胜利。李广两次随卫青出击,均未与匈奴遭遇,因此不能立,只有霍去病斩敌"中率",不仅斩杀二千余人,还捕捉和斩杀匈奴相国、当户多人,被封为冠军侯;另一人郝贤因斩敌一千三百级封侯。这两次出击,汉军企图全歼匈奴,在战略上又犯了过高估计自己的错误,因为全歼匈奴的时机尚未成熟。

第四阶段的战役,以霍去病为主帅,主要攻击西北的右贤王部。李广作为一支佯攻部队进攻北方以牵制匈奴主力,但他却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包围,当然只有失败了。

最后一次龙城会战,李广还是有立功的可能,然而皇帝和大将们不信任他,把他当作一个不吉利的丧门星来看,派他出东道,结果迷道、错过相约的时间,最终自刎。

有时,历史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汉军战略失误时,李广次次都参战?当战略决策正确时,他又赋闲在家或远离战场呢?为什么作为佯动部队,却遇到了十倍于己力的敌军?皇帝为何不信任他,总给他安排次要的位置呢?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李广难封"真的是命运吗?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子寰有约】大汉集团业务总监李广,真是能力强但混不好职场吗?

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

魏晋,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成为西凉国主,自此陇西李氏兴盛起来。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后来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唐朝王室亦自称出自陇西李氏,然而其真实性已不可考证。

【子寰有约】大汉集团业务总监李广,真是能力强但混不好职场吗?

谢谢关注子寰兄,点我头像查看,更多历史故事,正在每日持续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