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一年開500家店,為什麼咖餐廳確舉步維艱?

中國咖啡市場規模2015年已經超過700億元,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正在向1000億規模靠近,中國目前有超過2萬家咖啡店存在。市場基本盤一片大好。

比起行業巨頭星巴克的高速增長,瑞幸咖啡一年開500家店,而咖餐廳卻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已經有行業領頭羊的虧損消息曝出。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應該抬頭重新思考咖餐的方向問題,解決咖餐真正的困境。而不是誰便搞幾個子品牌,緩解創始人內心的焦慮。

簡單對行業的競爭格局做一下分析

星巴克,目前咖啡行業巨頭,在中國2000家店鋪,而且以每年500家店鋪的速度在增加,城市第三空間,但是也在開始整增加餐飲菜單。

瑞幸咖啡,號稱互聯網咖啡店一年開500家店。

肯德基,也在強行推阿布拉比咖啡豆的咖啡。

麥當勞也在店鋪裡推起來麥咖啡,麥咖啡直接把星巴克的一個櫃檯搬了過去,足以見識到這家世界的快餐巨頭對於咖啡館的重視。

咖啡之翼,咖餐行業第一家三板上市公司200家店左右。雖然已經新三版上市,但是業績一直在下滑,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虧損。2017年出的公司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營收6339.87萬,同比減少2.8%;淨利潤-546.55萬,同比減少157.50%。

花舍咖啡, 2004年第一個提出咖餐概念的品牌,到2017年經過近13年的發展店鋪數目依然沒有突破50家,經過幾次升級定位,明確提出女性咖啡餐廳概念。但發展依然步履艱難,沒有把咖餐這一個概念帶到發展的快車道。

上島咖啡,鼎盛時期全國門店約3000家,2016年時不足1000家,如今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北上廣深合計不到130家。而且還在關門。

現在看一下消費者的思考角度,不難明白這樣的競爭格局的出現。

而在消費者的第一級分類裡其實沒有咖餐的概念,首先是餐廳還是咖啡館?然後才是一個什麼樣的咖啡館,或者是一個什麼的餐廳。

在餐廳裡消費者的思考是西餐還是中餐,大家會思考這家西餐廳的招牌菜是什麼?是咖啡嗎?

如果是一個咖啡館,大家會這樣思考 吃的怎麼樣,喝的怎麼樣,環境怎麼樣?然後做出選擇。

我們結合消費者的認知和競爭格局分析一下

目前咖餐廳的都還在用茶餐廳思維來來經營咖餐廳,消費者歸類把其歸類為西餐廳,但是咖啡作為餐廳的招牌菜,當然會讓人感覺到小馬拉大車感覺。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看一下背景,在2000年左右當時中國的餐廳都是髒亂差,茶餐廳的概念在認知中就是環境更好的餐廳,對比茶餐廳提出咖餐廳問題也不大。

現在整個中餐都在升級,尤其在一線城市裡shoppingmall 早已經不是張亂差。咖餐廳如果還定義成餐廳當然沒有了太大優勢。

行業巨頭星巴克,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已經2000家店的規模。背後原因就是咖啡館天然的社交、休閒、吃、喝、現代空間佈局等品類感知造就的廣闊市場前景。

咖啡之翼的尹峰女士以她的商業嗅覺早已經把自己的對標對象面向了星巴克,但是她沒有真正的找到星巴克的關鍵弱點,而是一直在講星巴克太大了,服務不好客戶。但是消費者會這樣想,如果星巴克服務不好客戶,會做這麼大嗎?這個判斷的失誤,對於咖餐這個概念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

回到咖啡館這個品類思考。咖餐就是咖啡館品類裡餐飲更好的一個特性,就像OPPO手機佔據了智能手機裡的拍照特性一樣。我們整個品類感知不能脫離咖啡館,就像OPPO不能脫離智能手機一樣。

Bunny Drop白兔糖精品咖啡,從創立至今剛滿三週年,但已經在全國擁有20 餘家門店,花了三年時間基本走了別人十幾年走過的路。最近幾年的高速增長,核心就是明確咖啡館的品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