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那亞悲歌(2)

這一篇我們談談熱那亞政治制度


熱那亞悲歌(2)


大概在1087—1099年熱那亞建立了公社(compagna,或譯“宣誓的市民聯合會”)。公社設一個執政(consul) ,有些文章翻譯為“領事”。1102年起執政改為4人,每人任期1年,這樣大概每4年換一批執政。執政權力有限,不能宣戰和新開稅收,任期這麼短,主要是為了防止家族壟斷。從記錄來看,這些執政大多出身於貴族家族。

115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建立了近兩百年以來西歐最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並極力向北意大利(即倫巴第地區)擴張。按照皇權的理論,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了德意志王國、倫巴第王國和洛林三個地區——所謂“三位一體”。但這一地區又受教皇國影響很深。皇權、教權的激烈對抗,導致兩大政治派系的形成。皇權派被稱為為“吉貝林派(Ghibelline)”,又叫黑黨;教權派被稱為“圭爾夫派(Guelph)”,又叫“白黨”。此時把持熱那亞的四大家族:多利亞、斯皮諾拉、費耶希奇和格里馬爾蒂,前兩派屬於黑黨,後兩派屬於白黨。熱那亞政治進入四大家族對抗階段。

另一方面,受戰爭的影響,倫巴第地區的很多貴族紛紛跑到熱那亞避難。這就激起了熱那亞市民階層的警惕。1194 年,熱那亞廢除了執政這個職位,建立了另一種政治體制——主要行政官制(podesteria)。這種政治體制的核心是主要行政官(podesta),即由城市聘請一位非熱那亞人做軍事首領、法官和行政官,任期也較短, 通常為一年, 類似現在的CEO制度。同時,又創立了一個叫做“人民隊長(Captain of the people)”的職務。這也是一個非熱那亞人擔任多職務,其工作是處理平民之間的法律糾紛。這樣就避免了貴族把持城市政治。但是後來這兩個重要崗位熱那亞人也能擔任。

與威尼斯不同,熱那亞政治從來不缺乏分裂。從最初的貴族家族之間的分裂到“圭爾夫”、“吉貝林”黨爭,都是貴族之間的鬥爭,但是隨著工商業的興起,城市平民崛起,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對抗。

到了13世紀中期,平民中出現了一個了不得的人物,名字叫古列爾莫·博卡捏格拉(Guglielmo Boccanegra)。他從海外殖民地的官員做起逐步升至城市高級官員。1257年,主要行政官菲利普·託雷離職後,熱那亞城發生了平民暴動。市民們在聖西羅教堂選舉出了新的議事會,並選舉博卡捏格拉為新的“人民隊長”。貴族們被民眾的暴動嚇壞了,不敢反對這次選舉結果。多利亞家族和格里馬爾蒂家族甚至加入了支持的隊列。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家族在皇權和教權之爭中分別屬於黑白兩派。

從此博卡捏格拉以“人民隊長”的名義成為熱那亞僭主式的統治者。在他的統治期內,熱那亞與拜占庭帝國結成聯盟對抗威尼斯,還進行了很多經濟、政治制度的改革。1262年,一場反對派貴族策劃的陰謀導致博卡捏格拉突然下臺,並被放逐。這件事情辦得非常隱秘,甚至現在都不清楚博卡捏格拉是怎麼死的。

博卡捏格拉下臺後,熱那亞恢復了主要行政官制度,但平民化趨勢無法阻擋。在奧博託·多利亞和奧博託·斯皮諾拉執政時期,熱那亞制定法律,禁止貴族擔任“人民隊長”一職,城市官員一半由貴族擔任,一半由平民擔任。

到了1339年,在另一場平民暴動中,古列爾莫·博卡捏格拉的侄子——西蒙·博卡捏格拉掌控了熱那亞政權,成為熱那亞歷史上的第一任總督(doge)。他下令禁止貴族擔任任何官職。5年後,西蒙·博卡捏格拉被貴族派趕下臺,整個家族逃到比薩避難。1356年,他在米蘭公爵維斯孔蒂的幫助下,重返熱那亞政壇,1363年在一次宴會中被人毒死。作曲大師威爾第以西蒙·博卡捏格拉的事蹟寫過一出非常有名的歌劇,熔愛恨情仇於一體,非常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