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找到“母親”,嫁給“父親”?

結婚=找到“母親”,嫁給“父親”?

01 此“新娘”,非彼“新娘”!

我記得關於“新娘”有一個很搞笑的解釋就是:代替老孃,照顧兒子。那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找母親式的婚姻”?

三哥和三嫂結婚半個月就離婚了,理由很簡單:沒有人幹家務!

三哥認為,女人生來就是主內的,洗衣做飯帶孩子,理所當然。

三嫂覺得,自己在家就是父母的小公主,就算結婚該幹家務,也應該兩個人一起承擔,沒有誰天生就是幹什麼的。

其實,這些事很大程度上跟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一定的關係,三哥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從三哥很小的時候,每天就是洗衣做飯帶孩子,直到三哥高中畢業,所有的衣服什麼的,都是自己母親給洗的。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三哥娶了個“新娘”,不如直接說,就是找了個“娘”!

但很顯然,三嫂不是!

三嫂認為,既然大家都是新時代的青年,也就不會再像以前人們的思想那樣封建,“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的女人除了生孩子做家務,也可以去上班掙錢,所以除了生孩子不需要男人分擔,其他的都應該互相分擔,畢竟上班誰也不比誰輕鬆。

所以,“新娘”並不是“娘”,那是我們以後乃至整個一生都要相互牽手,扶持一生的對象,我們不能要求她像父母無償照顧自己,畢竟你早已不再是個孩子,你已經長成了一個大寫的人,你需要的是和你一起扛起這片天地的人,而不是為你扛起這片天地的人!

結婚=找到“母親”,嫁給“父親”?

02 你需要的是“老公”,而不是“父親”!

小敏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視作掌上明珠,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父親一直擔心,以後沒有男生會比自己更能照顧好她,所以,他一直唸叨,以後要找一個上門女婿,自己時刻看著才好!

然而,成長是迅速的,戀愛也是不期而至的。小敏25歲的時候遇到了阿強,阿強身材健朗,高大帥氣,只一眼,小敏就迷上了這個男生。很快兩個人就戀愛了,談婚論嫁的時候,阿強不願意上門,小敏也就搬到了阿強的房子裡住,為此,父親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悶氣。

但很快,更麻煩的問題來了,小敏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會打掃衛生,因為在家這些都是父親替她幹了。有一次,阿強出差3天回來,她竟然吃了3天的外賣,哭笑不得的他親自下廚給妻子做了一桌好吃的,樂壞了眼前的小嬌妻。

酒足飯飽之後,阿強告訴小敏,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這些都是基本的生存本領,並不是要求你乾的多好,而是要學會,至少下一次出差的時候不至於餓肚子,垃圾堆一堆。

在家有父母,但是父母也有老的時候,也有需要你照顧的時候,難道那時候,你還要拉著父親的手撒嬌說“我不會”嗎?

更何況結婚,你找的是與你攜手一生的“老公、丈夫”,而不是一個什麼事都幫你幹完的“父親”。就算他什麼都願意替你做,但是他畢竟是人,也會有生病的時候,抱怨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那時候,難道不應該輪到你來照顧一下他的生活和情緒嗎?

所以,慢慢的小敏開始學著做飯,雖然被油燙了幾次,好歹蛋炒飯也能炒的像模像樣;開始學著自己洗衣服,雖然偶爾衣服上面還有殘留的洗衣液,但至少她知道該怎麼洗了;開始幫著打掃家務,雖然家裡還是亂七八糟,但至少比起前乾淨整潔了一些。

她漸漸明白,這些並不是天生就該誰做,而是要學會的生活基本知識。退一萬步講,如果自己沒有結婚,還是理所當然的享受著父親的幫助,那她也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炒出來的飯有多香,洗出來的衣服有多幹淨,打掃的房間有多整潔。

如果以後父母離我們遠去了,那豈不是連活在這個社會上的資格都沒有了?想想都覺得後怕,我們在被照顧的同時,還要學會照顧他人,這才是生活的基本。

結婚=找到“母親”,嫁給“父親”?

03 跳出原生家庭的圈子找愛人!

在一本書中作者曾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

如果爸爸媽媽給了我們足夠的愛與安全感,我們會在潛意識中將爸爸媽媽當作愛情的原型,並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如果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很少,我們也一樣容易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只是情形更加複雜。然而,戀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這就引出了許多幻滅的愛情。

所以,在找愛人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找一個像媽媽一樣的,或者像爸爸一樣的愛人,而是應該跳出原生家庭的圈子去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愛人。

也許他/她並不如你的父親或母親,但是他總有吸引你的點,總有閃光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他/她不是父母的複製品,而是另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的、重要的、能和自己無比親密地相處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