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農村 綠色有“錢景”

走在懷遠縣古城鎮合淝村村裡的小道上,一路伴著鳥語花香。粉牆黛瓦的農家小屋掩映在楊柳之後,儼然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以前俺這可沒這麼幹淨利索。你站的地方過去是條土路,旁邊就是臭水塘,夏天蒼蠅都嗡嗡響。”曹禮永今年70歲,在合淝村住了一輩子。他記憶中的合淝村,一度垃圾遍地,村裡姑娘小夥紛紛往外走,是個留不住人的地方。

  幾年前,合淝村開始美麗鄉村建設。垃圾溝變成了景觀水系,水泥路取代了土路,修成了休閒廣場,建起了景觀橋,蓋上了衛生公廁,修好了下水道,疏通了雨汙分流管網。從那以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精氣神也為之一振。“現在人人愛乾淨,讓誰亂搭亂建、隨手扔垃圾,自己第一個就不願意。”採訪時,曹禮永話裡話外透著自豪。“俺村裡比電視上還漂亮,小夥子說媳婦,彩禮錢都比別村低一大半哩!”

  採訪中,我們先後來到固鎮縣王莊鎮洪曹村、五河縣小圩鎮大王村、雙忠廟鎮張灘村等美麗鄉村建設點。所到之處,看到的不僅是村容村貌的變化,還有環保意識的提升。“環境就是民生”,成為群眾和基層幹部最常說的話,也是他們最實在的感受。

  治理好農村環境,找回曾經的綠水青山,已經從共識變為行動。以固鎮縣為例,投入專項資金2496.4萬元用於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綜合整治項目。僅2013年以來,就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完成了42箇中心村雨汙分流、汙水處理設施以及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建設。在整治陳年垃圾的同時,推行生活垃圾治理社會化,由保潔公司統一運營,實現了垃圾治理的規範化、全覆蓋,從根上解決了“垃圾繞村”的問題。

  環境好了,經濟不抓上來也不行。在村幹部和致富能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向綠色要發展。“靠水吃水”。靠著相距咫尺之遙的四方湖景區,合淝村人開通了一日水陸風情遊,又建起了民俗館,開起了採摘園,吸引著城裡人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在稻香魚肥的好年景裡細細品味農耕文化。“到了週末,路上小車一輛接一輛排著隊,都是往村裡來的。”古城鎮黨委副書記趙廣玲告訴記者,如今光中心村的200多戶人家裡就有4家開農家樂,生意一家比一家紅火。

  在五河縣雙忠廟鎮的張灘村,靠著穿村而過的104國道,村裡建起了休閒農莊,種上了百畝瓜蔞子,還規劃建設百畝特色林果業。“俺這不光靠路吃路,還得把飯碗捧牢了。”張灘村村委會主任張法承告訴記者,村裡計劃沿104國道的道路兩側種植海棠、紫薇、松樹、欒樹、桂花樹等。等樹長成了,就是張灘村的活廣告,村民也有了收益。其實,張法承早已打好了“小算盤”——張灘村有錢陵遺址、碧井亭、許遠校軍場等文化遺產,環境好了,名氣打出去了,還愁農家遊發展不起來嗎?

  事實上,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新農村的新名片,吸引著人流、資金流的到來。在固鎮縣王莊鎮的洪曹村,村民在傳統的花生種植之外,又種上了黃桃和海棠。花果相宜,成了春夏賞花、秋摘果、冬觀綠的生態村。“目前黃桃有100多畝,總計劃是700畝。”王莊鎮人大副主席鄭鋒介紹說,黃桃今年地頭收購價超過一塊錢。到了豐產期,一畝地一年萬元收入不成問題。“當時客商到村裡一趟就看中了,當場拍板。他說,就奔著這個環境來的。”回憶起招商時的情景,鄭鋒深有感觸:“綠水青山真就是金山銀山吶!”

  新農村綠色發展的路能走多遠?五河縣小圩鎮大王村,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要飯村”,今年在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賀開利的帶領下,農戶以土地入股,嘗試成立公司進行規模化的特色種植、養殖業。“村裡黨員帶頭,先流轉了120畝土地搞立體養殖。”在賀開利的指引下,村居後的一大片荒地很快就要變成荷香陣陣、魚蝦嬉戲的新景點。“綠色發展、生態保護靠一家一戶的力量太薄弱。以村為單位,搞公司化運作,以規劃引領,才能走得又遠又穩當。”賀開利說,環境好了生活美氣,腰包鼓了說話才硬氣。他作為第一書記,就是要帶著大家在好山好水裡刨出金疙瘩,過上好日子。


(蚌埠新聞網)

魅力新農村 綠色有“錢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