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戰利器:M50A1“恩託斯”戰車,火力支援隨叫隨到

1968年1月30日,北越部隊滲透到南越順化市。南越軍隊不堪一擊,不過北越部隊沒有封鎖通往該市的1號公路,美國海軍陸戰隊沿這條公路火速增援南越,增援部隊中有一種奇怪的戰車,小底盤和小炮塔支撐著兩個堅固的支架,每個支架支撐著三支無後座力步炮,這種戰車就是M50A1“恩託斯”步兵戰車,是美國軍方有史以來最獨特的裝甲車之一。主要的功能海軍陸戰隊步兵提供急需的直接火力支援。

巷戰利器:M50A1“恩託斯”戰車,火力支援隨叫隨到

在海軍陸戰隊M48坦克收到高爆彈藥的混凝土穿透式彈頭之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巷戰時,嚴重依賴於“恩託斯”的106mm反坦克炮來摧毀混凝土工事。與海軍陸戰隊在朝鮮戰爭中面對的敵人不同,北越部隊擁有無後座力炮和RPG-7手持火箭推進榴彈發射器等出色的反裝甲武器。不過實戰證明,“恩託斯”非常適合越南的水網地形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陸軍有意開發能為步兵對抗蘇聯坦克的車輛,而坦克對他們來說實在太笨重了。因此,陸軍開始開發一種為步兵營量身定製的強大的火力支援平臺。

1948年10月,在弗吉尼亞州門羅堡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反坦克防禦會議上,開始研究小型履帶式反坦克武器的需求。他們最初設想在底盤上安裝一支反坦克炮,這與美國黃鼠狼或英國布倫裝甲車的情況有點相似。到1950年3月,這一想法融合到了一起,陸軍軍械技術委員會開始研製一種105毫米無後座力炮,這種炮安裝在一個自有動力推進的底盤上,可以為步兵營提供建制火力支援。

巷戰利器:M50A1“恩託斯”戰車,火力支援隨叫隨到

同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越來越清楚,鑑於地面部隊在前線遭受嚴重傷亡,步兵營需要儘快獲得機動火力支援。陸軍部長和陸軍參謀長都主張需要一種新的武器系統,簡稱“步兵戰車”,它擁有強大的火力。不久之後,陸軍會見了來自阿利沙默斯、福特和通用汽車的代表,討論這個概念。隨後,陸軍從這三家公司中的方案中獲得設計理念。

底特律阿森納於1951年4月9日推出了一款概念設計。最初的設計是在履帶式底盤上安裝四支無後座力炮,但不久之後,要求改為六支無後座力炮。到1951年9月,陸軍開始對M50A1“恩託斯”戰車試驗。陸軍很快選擇了阿利沙默斯公司來設計和生產測試車輛。因為阿利斯·查默斯在試驗項目上做得很好,所以軍隊也選擇了它來製造。

M50恩託斯戰車沒有采用現有的M27無後座力炮,因為它缺少延伸有效射程所必需的瞄準設備。而M40能夠通過一個膛線管在1480碼的有效射程內發射穩定的高爆炸性反坦克炮彈。與此同時,陸軍面臨著與軌道和懸掛系統相關的挑戰,這使得該項目落後一年。因此,直到1954年3月才開始進行實地測試。

1954年11月海軍陸戰隊取代陸軍,成為該項目的領導,並計劃進行自己的實地試驗。海軍陸戰隊司令在第二年表示,測試已經圓滿完成,。1955年8月,艾利斯·查默斯收到了一份297輛汽車的合同。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在於1956年10月31日接受了它的第一輛恩託斯戰車,

美國陸軍則沒有裝備,因為美國陸軍是進攻性野戰部隊使用,而他們認為M50只適合防禦,不符合陸軍的進攻性作戰原則,而且機械性能不可靠,沒有足夠的彈藥儲存空間,並且對裝載手提供了很少的保護,因為裝載手必須從車外重新裝載炮彈。

巷戰利器:M50A1“恩託斯”戰車,火力支援隨叫隨到

M50恩託斯戰車。它的外殼來自於T55/T56系列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前期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擁有145馬力的六缸直列汽油發動機為這輛車提供動力,。傳動採用XT-90-2變速箱驅動前鏈輪並轉動履帶。1963-1964年動力部分進行了升級。動力更改為180馬力的克萊斯勒361B V-8引擎。

M50車組工三人:駕駛員、炮手和裝載手。炮手是這輛車的指揮官,在12.7口徑的定位步槍的幫助下,以幾乎任何組合的方式發射6支106mm炮中的任何一支,射程為1500碼。該車可攜帶18發無後座力炮彈。如有必要可拆出兩支無後座力步炮,供地面部隊在三腳架上使用。戰鬥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指揮官/炮手的技能。他依靠潛望鏡的瞄準器來識別目標。

M50的聚能高爆反坦克彈藥可以穿透任何現有坦克的裝甲。到越南戰爭爆發時,還可以進行反步兵作戰。106mm的殺傷性炮彈能對敵方步兵造成可怕的傷亡。每枚炮彈有9600枚2英寸長的鋼製破片。

炮塔頂部安裝有30mm口徑機的關槍。它能夠使用內部火力控制裝置與無後座力步槍共軸射擊,或者在指揮官/炮手的單獨控制下射擊。M50擁有12.7mm的車身和炮塔斜板裝甲,但其4.76mm的底板裝甲使其極易受到敵方地雷的攻擊。

由於這些戰車極易受到敵軍坦克的攻擊。出於這個原因,M50一般在本方主戰坦克的側翼作戰。在防禦的情況下,當海軍陸戰隊的坦克處於預備狀態時,本體們會埋伏等待伏擊敵人的坦克。在長期的城市戰中,海軍陸戰隊經常將9噸重的M50A1型坦克與50噸重的M48A3型坦克配對。共生夥伴關係允許坦克在恩託斯提供掩護火力的情況下對敵人目標機動。

巷戰利器:M50A1“恩託斯”戰車,火力支援隨叫隨到

越戰戰場上M50A1“恩託斯”反坦克車配合M48坦克作戰

1958年黎巴嫩危機爆發,1958年7月15日至16日,第二海軍陸戰隊第二營、第三營、第六海軍陸戰隊在貝魯特登陸,。在確保機場安全後,包括坦克、兩棲牽引車和恩託斯在內的海軍陸戰隊裝甲部隊進入該市,以保護包括港口、橋樑和美國大使館在內的各種地點。總共有兩個排共10輛恩託斯參加了這次行動。

巷戰利器:M50A1“恩託斯”戰車,火力支援隨叫隨到

M50恩託斯在貝魯特登陸

在1965年多米尼加共和國內戰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做了同樣的部署。1965年4月26日先遣隊乘直升機抵達,隨後第二艦隊迅速支援了重裝備的部隊。48小時內,坦克、兩棲牽引車和M50恩託斯加入了在首都的登陸部隊。當狙擊手向陸戰隊員開火時,M50恩託斯作為直接火力支援,但這種強大火力的威脅足以威懾敵方。

隨著與古巴的關係在1961年開始惡化,美國國在古巴關塔那摩灣建立一個強大的駐軍。其中就包括一個排的M50恩託斯。

巷戰利器:M50A1“恩託斯”戰車,火力支援隨叫隨到

1969年海軍陸戰隊開始撤出在越南的地面部隊,越南戰場由美國陸軍接手,海軍陸戰隊本打算將M50恩託斯留給陸軍,不過陸軍根本看不上,一輛都不要。就這樣M50在越南戰場上的角色就這樣終止了。

從越戰退出後美海軍陸戰隊已經將精力重新集中在下一代反坦克導彈上,並於1975年開始為其部隊裝備反坦克導彈。1971年海軍陸戰隊名義上淘汰了最後的M50戰車。不過要說的是:在古巴關塔那摩海軍基地,它一直服役到了198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