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社世界史6:東南亞》為什麼吳哥王朝會消失400年?


《講談社世界史6:東南亞》為什麼吳哥王朝會消失400年?

第二部分

不過,很多文明都曾經擁有輝煌的歷史,吳哥王朝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的神秘。準確地說,吳哥王朝是一個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四百年的文明。15世紀吳哥王朝滅亡後,它的故事就像從沒有存在過一樣,所有人都不記得了。

為什麼吳哥王朝的文明會“消失”四百年呢?

拿中國來做個比較,我們雖然生活在21世紀,但我們會經常引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說過的話,時不時提到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和魏徵之間明君賢臣的故事。為什麼古代中國的記憶能保留下來?這得益於大量史料的留存。最早人們用龜甲獸骨、青銅器記錄歷史,後來是絲綢、竹簡,到漢代,出現了紙張。

但在吳哥,當地沒有紙,人們主要使用一種叫“貝葉”的東西記錄歷史。貝葉,“貝殼”的“貝”,“樹葉”的“葉”,它是一種棕櫚樹的葉子,質地比較硬。這種記錄方法是從印度傳來的,很多佛教經典就記錄在這種貝葉上。可是,貝葉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很容易被小蟲子啃壞。所以,在今天很少有古代的貝葉文獻保存下來。這導致,我們對吳哥的歷史瞭解得非常少。

不過,毀掉吳哥歷史記憶的,除了自然原因,更多的是人為的戰爭。而且,這是一種可怕的消耗戰。打仗不是一較高下就完了,而是要耗盡對方的人力、物資,使對方徹底瓦解崩潰。也就是說,漫長仗打下來,不僅意味著戰爭的勝負,更意味著國家、種族、文明的存亡。參加作戰的不僅有國王和軍人,還有普通的行政官員和宗教人士。當戰爭焦灼的時候,普通村民也會被迫參加。最終的結局,如果不是獲勝,那就是戰死,或者成為奴隸。

從14世紀開始,也就是我國明朝開始,吳哥王朝和北方興起的一個叫大城王朝的政權,發生衝突。兩國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一百年。在這個過程中,吳哥王朝的全部財力、人力都被戰爭抽乾、吞噬。最後,大城王朝的軍隊包圍了吳哥王朝的都城,把財寶搶奪一空後,放火燒燬了都城。不只是貝葉文書,連吳哥王朝這個曾經輝煌的政權也形神俱滅。

對於柬埔寨來說,吳哥王朝滅亡後,它不僅失去了東南亞最強者的身份,而且徹底成為一個依附者。柬埔寨人把吳哥之後的歷史稱為“黑暗時代”。面對北方的壓力,吳哥城被拋棄,國家的統治中心不斷向南轉移,一直遷到今天柬埔寨首都金邊。幾百年過去後,雖然人們會在森林的深處,遇到連綿的殘垣斷壁,但誰都不認識,這是什麼。

需要說明一下,關於為什麼吳哥王朝會消失,學界直到今天還在不停地爭論。除了上面的說法以外,有人說,其實是王族內訌導致國家滅亡。也有人說,吳哥的水利工程成就了吳哥的繁榮,但也導致了它的衰落。長期泥沙淤泥,使大規模的水利設施無法正常使用。所以,人們逐漸放棄了吳哥地區,紛紛到南方尋找生路。

孫來臣教授還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吳哥王朝是在15世紀消失的,如果我們看看15世紀的人類世界,可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15世紀,明朝北方的邊患變得嚴重起來。蒙古人對明朝發動進攻,甚至俘虜了皇帝。東北女真人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女真人就是後來滅亡明朝、建立清朝的滿人。日本在15世紀進入了戰國時代,社會變得空前動盪。另外,西歐基督教徒對羅馬教會越來越不滿,不久,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這只是歐亞大陸發生的連鎖反應嗎?看一下長期孤立發展的美洲大陸。曾經繁盛的瑪雅文明逐漸衰落,歷史學家發現,瑪雅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戰爭,還有比較嚴重的旱災。

這種全球規模的不安定是怎麼回事呢。孫來臣教授從氣候角度做了解釋。從15世紀開始,全球進入一個小冰期。簡單說,就是全球氣溫下降。而氣溫降低會導致糧食作物產量減少,穀物價格上漲。緊接著就是頻繁的饑荒與瘟疫。很多文明的歷史古籍都記載了這個混亂的年代。回過頭來看,

吳哥王朝的衰落也是全球大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吳哥王朝到底是因為什麼消失的,歷史學家還在努力尋找更多的答案。

那四百多年後,吳哥文明是怎麼被重新發現的呢?

你可能想不到,吳哥王朝的歷史重見天日,竟然得益於後來的殖民者。也就是,殖民柬埔寨的法國人。

19世紀50年代,中國和英法兩國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法國開始在東南亞加速擴張,大概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建立起一個“法屬印度支那”。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柬埔寨、老撾、越南。為了進一步擴張,法國人組建了一支考察團,打算在森林中勘探出一條通往中國雲南的道路。當然,由於瀑布和淺灘,修路的想法後來放棄了。但他們無意中在森林深處發現了很多碑文。一些對古代文明非常好奇成員,把這些碑文拓印下來,帶回法國。古老的吳哥文明逐漸浮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找到一些碑文,吳哥文明就重見天日了嗎?遠遠沒有。

就像是中國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一樣,碑刻雖然也記錄了歷史信息,但這種低效、耗資巨大的記錄方式,肯定不會記載日常瑣碎。它們主要記載的是國家大事。什麼才算國家大事呢?《左傳》有一句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中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戰爭。吳哥王朝也差不多,吳哥的碑文主要記載的是宗教活動,比如哪位國王皈依了某位神靈,哪位王族給寺廟捐贈了多少贈品。當然,也少不了對吳哥國王的歌功頌德。

你可能說,現在吳哥古蹟有很多碑刻,足夠多的碑刻是不是就能拼接出一些歷史的畫面呢?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由於吳哥王朝的歷史曾經消失四百年,那個時候的文字,現在已經很難識讀了。就拿本書作者石澤良昭舉例,為了研究吳哥,他至少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古代高棉文等古代語言,以及法語、英語、柬埔寨語等現代語言。困難可不只有這些。東南亞是熱帶地區,雨水和苔蘚對石碑的侵蝕很嚴重,再加上後代的戰亂,就算想找到一塊,既保存完整,又字跡清晰的石碑,也很不容易。

不過,學術研究再怎麼困難或許只是小事,真正可怕的是,隨著吳哥文明的面紗被一點點揭開,越來越多的危險向它靠近。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古蹟不僅意味著它是一個被封印的古老文化,還意味著金錢和利益。就像敦煌莫高窟被發現後,很多文物流失一樣。吳哥遺蹟也同樣暴露在這樣的危險中。

1923年,吳哥古蹟一座名為女王宮的寺院丟失了四尊女神像。不久之後,兇手查到,是一位法國作家,他叫馬爾羅。馬爾羅和妻子在柬埔寨旅遊的時候,順手偷走了女神像。隨後,馬爾羅被捕,女神像被送還女王宮寺院。不過,馬爾羅雖然被判處監禁,後來卻緩期執行。也就是說,馬爾羅並沒有受到實際的懲罰。這位馬爾羅,後來竟然還擔任了法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死後,他的骨灰被放入了法國先賢祠,這裡是法國文化名人的安葬地。

經歷了這麼多的波折,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吳哥王朝的瞭解加深了多少呢?

答案可能會讓所有人沮喪。雖然人們發現了很多碑刻,但只靠碑文,人們只能看到吳哥王朝的部分側面。國家制度是什麼樣的?不清楚。民眾怎麼生活?也不清楚。到目前,我們瞭解到的有關吳哥王朝的一些生動信息,反而是六百多年前的一位元朝人寫的一篇小文章。這個人叫周達觀。他寫的這篇文章,叫《真臘風土記》。

1295年,元朝人周達觀奉命隨使團從溫州出發,訪問吳哥王朝。他在吳哥逗留一年左右,後來寫了一篇遊記《真臘風土記》。這裡的“真臘”,指的就是吳哥王朝。

最後,我就結合考古發現和《真臘風土記》,把吳哥王朝的一些場景描述給你。

既然說的是一個王朝,那我們先說點國王的事情。如果國王站在人堆裡,怎麼判斷誰是國王呢?你可以重點看衣服的花色,以及手腳的顏色。由於吳哥王朝的紡織水平不太高,所以衣服花色的密度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在吳哥,只有國主的衣服是花布製作的。王公大臣的衣服,花色不能太密。對於普通人,除了年輕的女性,所有人的衣服都不能有花色。另外,吳哥人不穿鞋。國王會用藥水把手和腳染成紅色。普通人的話,除了女性都不能染紅自己的手腳。

我們再說說訴訟和刑罰。中國古人都很討厭訴訟,能私下處理就最好不打官司。但在吳哥,民間發生糾紛,即使是很小的事,也要報告給國王。有一點我們可能想不到,在中國古代,強姦和賭博可是大罪。但這兩項在吳哥不算犯罪,國家不管。當然,如果男子強姦婦女被抓了現行,他可能會被私下處死,拋屍荒野。

還有訴訟,如果有兩家打官司,沒辦法辨明真偽。國家會把這涉案人員分別關在王宮對岸的一個個小石塔內,等到上天的判斷。一兩天之後,身上生瘡,或者是染病咳嗽的那個人,會被認為是不佔理的。有理的人,上天會保佑他安然無恙。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很多有趣的內容。比如,吳哥國內建有102處“義診機構”。正如它的名字,這些“義診機構”很可能是公費醫療的小診所。根據碑文記載,每個診所都有200左右的人在工作。即使是距離國都最遠處的那個診所,也有98個工作人員。碑文甚至還記錄了國王照料病人的場景。另外,為了把全國各地連接起來,國王組織修建了從首都吳哥城到全國各地的道路,叫作“王道”。道路上設有許多“燈明之家”,外觀像是一個個小寺廟,作用有點像我們古代中國的驛站。真有點“條條大路通吳哥”的感覺。

總結

回頭來看,吳哥王朝很幸運,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緣環境,造就了這個偉大的文明,同時給後世留下那麼多寶貴的遺產和神秘的傳說。但吳哥王朝也很不幸,那麼輝煌的文明,最終不明不白地消失了。而且,被人類遺忘了四百年。四百年後,許許多多像石澤良昭這樣的學者,用一生的心血在頹垣斷壁間尋找歷史的真相。但一百多年來,吳哥王朝的形象依然模糊不清。甚至,我們要想講個有趣的故事,還得翻開六百年前元朝人寫的遊記。

其實,任何歷史的記憶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實際的物品,和記錄的文字。尋找歷史的過程,就是一個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合作的過程。考古學家發掘遺物,歷史學家分析文獻。遺蹟更有說服力,但研究難度更大。文獻的真實性可能差一些,但它更豐富,更鮮活。人類歷史上面貌清晰的那些文明,無一例外,都有厚重的文獻在記錄它的細節。

撰稿、講述:裴鵬程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