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秋越來越深了,但天氣依然很好,只不過是短暫地下了一天雨,又迎來了藍天白雲,陽光滿地。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到處都是紅的楓葉,黃的銀杏,還有那些一年到頭都保持著青翠的常綠樹。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週末,我和橙子撿了一些銀杏葉帶回家,用落葉玩起了創意。比如下面這隻蝴蝶: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晚上,趁著橙子對樹葉的新鮮勁,我和她讀了一本最近收到的新書《我喜歡樹》,給她來個小科普學習。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初看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真醜啊,封面上的這棵大樹,用水彩隨意勾勒,大片大片的黑色樹葉,完全不像現在那些精緻得像藝術畫一樣的繪本。

但是仔細讀過這本書的內容後,我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很好很好的繪本,它的內容將詩一般的故事與科普結合,讀起來既優美又有深度。

繪本一般是由圖和文相結合,圖畫和文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建一個美好的主題,比如《快樂的郵遞員》系列。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但是,當圖畫特別美或者文字特別好的時候,另一個部分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比如我們常見的無字書《不可思議的旅程》《弗洛拉和火烈鳥》,書中內涵豐富、層次分明的圖畫完全可以承擔傳達主旨的功能,文字反而是多餘的。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像這一本《我喜歡樹》則完全相反,它在文字上做足了功夫,圖畫怎麼樣就沒那麼重要了。這種清新淡雅的水彩畫反而更增添了幾分稚拙之氣,暗暗契合了圖畫中小姑娘的年齡,又更增幾分詩意。


這本繪本主打是給低齡孩子的科普書,但它更像一本詩集。在每一頁中,作者用兩種不同的字號展示出兩種不同的風格。大號的方塊字寫的是孩子眼中的樹,小號的楷體字才是科普的內容。

在這一頁中,小女孩看到了開花的李子樹引來了嗡嗡嗡的蜜蜂,我看著小字給橙子解釋說,小蜜蜂飛到一朵花上,身上沾上很多花粉,它又飛到另一朵花上,原來沾上的花粉掉到第二朵花上,花粉們混合在一起,就會結出新的果子了。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翻到另一頁,我用誇張的口氣說“你知道嗎,在夏天的時候,一棵大樹能喝滿滿一浴缸的水”,橙子樂不可支,學著我的口氣:“一浴缸這麼多的水嗎?”

我們總是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夠從一本書中學到些什麼,是親情是友情,是勇敢是自信?如果孩子看的是科普書,那這本書承擔的責任就更大了。我們恨不得孩子看完科普書,就能夠將裡面的科學知識都牢牢記住,最好還能夠講出個一二三四出來。

可是,生硬的科普很難吸引人,我每次在講這一類科普書的時候,都磕磕絆絆,又怎麼指望孩子記住各種生僻的名詞和拗口的現象呢?就算孩子勉強記住了,又怎麼能夠說孩子是掌握了,而不是背下來了呢?

朱光潛先生曾有一個絕妙的比喻:“假如你把一部書從頭到尾如石塊一樣塞進腦裡去,沒有把它變成自己的,它就不能影響你的生命,因為它在你腦裡沒有成為一種生命。”

那究竟要怎樣才能夠讓書有生命,讓知識成為自己的呢?朱光潛先生又說:“聯想是記憶的基本原則,所以知識也須攀親結友。一種新來的知識好比一位新客走進一個社會,裡面熟人愈多,關係愈複雜,牽涉愈廣,他的地位也就愈穩固。”

這也是我覺得這本低幼科普書做得很好的部分,故事大於知識,故事結合知識。

小女孩看著樹的四季成長,在春天和初夏拼命生長,在黑暗寒冷的冬天又休息一下,養精蓄銳,以待來年;看著蜜蜂在春天辛勤地傳播花粉,小鳥在秋天品嚐甜膩的種子。

正是有了這一幕一幕的故事,才有了一個一個知識,比如葉子用陽光給樹做食物,比如沒有蜜蜂帶來的花粉,李子花就無法結出果實,再比如樹皮保護樹木不受昆蟲和其他動物的啃食,還能避免樹木過冷或過熱。

所以這大概是為什麼書中不是科普的句子印的那麼大,而真正的科普知識卻那麼小。

世界上再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師了,它能教給你無窮無盡的知識。

在這本書的最後,還提供了很多和樹一起玩的遊戲,比如用落下來的大大小小的樹枝搭一個洞穴,再比如在空心老樹幹或低垂的樹葉中玩捉迷藏,或者像我和橙子玩的那樣,用落葉和樹枝畫畫、擺造型。

《我喜歡樹》:大樹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特別感謝風景照片攝影師——若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