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SCI至上論”,能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嗎?

廢除“SCI至上論”,能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嗎?

廢除“SCI至上論”,能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嗎?

來源 | 本文由募格學術(ID:mugexueshu)原創

作者 | 元藍


在今年的2月17號,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緊接著教育部聯合科技部共同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3月5號,科技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解讀《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對這個政策的目的,實施,作用、意義做了詳細的說明和解釋。今年針對於SCI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的實施情況,中央兩部委密集發文扭轉這個評價體系可謂是規格之高,力度之大,期望之高。


廢除“SCI至上論”,能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嗎?

圖一: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網站


科技部和教育部發文以後,國家留學基金委在2020年度的公派留學申請頁面中,最先取消了SCI論文檢索登記的模塊再次引發了熱議,這算國家科研管理機構層面最先對科技部的37號文件做了精神貫徹,也為各科研單位,高校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


不得不說的是“天下苦SCI久矣”!


01


SCI本是美國創建的一個論文科學引文的索引體系,實際上就是方便科研人員檢索論文的一個數據庫,起到的是分門別類的作用。但是在2000年以後,隨著海外留學人員將此引用帶入國內以後,逐漸被科研界捧上了神壇。


無論是科研人員評獎評先,公派留學的選派,科研人員職稱的晉升,碩士、博士研究生申請學位,科研人員的招聘,研究生的評獎評先……SCI論文都是無孔不入,大行其道,直至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評估標準。最近些年,甚至細化到了SCI檢索的分區,影響因子,引用率等指標。


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中都出現了過分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的現象,SCI已經名副其實成為了廣大科研人員頭上的“緊箍咒”。


廢除“SCI至上論”,能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嗎?


如果說兩部委發文以後,絕大多數的科教單位都還處於觀望狀態,但是3月20號的廣西大學算是“開了風氣之先”。該校的文件內容如下:


廢除“SCI至上論”,能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嗎?


近期,我校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精神,結合工作實際,在2018年《廣西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及相關工作實施細則(修訂)》基礎上,對2020年博士、碩士學位申請審核程序、要求等條款進行了修訂完善。經反覆徵詢我校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研究生導師、學院負責人意見建議,並經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研究審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會議和校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廣西大學2020年博士、碩士學位申請審核工作實施辦法》(簡稱《實施辦法》)於3月12日正式發佈實施。研究生院於3月16日組織全校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分管負責人和研究生秘書召開網絡視頻會議進行培訓並對《實施辦法》相關條款進行解讀。

《實施辦法》積極響應教育部、科技部提出的“學校應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過程,發揮基層院系和導師的質量把關作用,加強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審核,結合學科特點等合理設置學位授予的質量標準,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相關要求,對相應條款作出調整修訂。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學位授予以全面評價學位申請者的學術道德、學術規範、學術能力和論文質量為依據。通過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TMLC)、論文雙盲評閱、答辯資格審查、論文答辯、答辯前公示、學位審核等環節,對學位申請者的學術道德、學術規範、學術能力、論文質量予以全面審核和評價,並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二是嚴格過程審核把關,提高學位論文質量。學校對論文指導、審核把關失職失責的相關人員,建立黑名單制度,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加強學位論文送審資格審查、答辯資格審查、學位授予審核3個環節的審核。研究生在有效學習年限內,學位申請審核只有2次機會,半年內只能申請1次。任何審核環節未能通過的,均需重新申請送審資格審查和後續審核。合理利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TMLC)檢測結果啟動學術不端行為調查,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三是不將發表SCI論文作為研究生申請學位的限制性條件。學校將對學位申請者學術能力的評價權限下放給研究生導師和學院,充分尊重導師和學院在研究生培養的學術成果要求設定的自主性。研究生導師和學院可根據培養要求,對學位申請者的學術成果是否達到相應的學術水平予以判定和評價,切實履行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首要責任人的職責。

(文件內容來源於:廣西大學新聞信息中心)

02


看到這則信息,筆者的內心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這是國內高校首次明確發聲響應兩部委的文件精神,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科教單位目前仍是觀望狀態。


理工科領域的唯“SCI至上論”,社會科學領域的唯“SSCI,CSSCI至上論”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


無論是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還是研究生的畢業,這已經如同一道魔咒讓廣大師生靜若寒蟬。尤其是最近些年,國內科研人員的論文成果因為學術不端被SCI期刊撤稿,CSSCI期刊縮減版面,發行數量等諸多影響,廣大師生都在尤其的感慨,現在發文真的是越來越難了。一方面是日益擴大的碩士,博士培養數量不斷在增大,教學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博士後出站等需求,一方面是期刊的論文發表量不斷的減少,無論是給導師還是研究生都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


但是“存在即是合理”的哲學命題上來看,廢除“SCI至上論”以後該怎麼建立一個評價標準,這將是重中之重。教育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文件的出臺是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不主張對SCI過度,片面,機械型的評估,但是絕不是反對科教人員發SCI論文。


03


這對於高校系統的師生而言,起到了一個指揮棒的作用,目前各大高校實行的教學,科研雙軌制就是一個改革的趨勢,將教學崗位的老師專心於教學任務,不能用論文指標對其職稱晉升一刀切。


再者通過專職的研究人員進行科研攻關和產學研轉化,一定程度上也放開了科研人員的手腳。為什麼SCI成為了衡量科教人員研究成果的一個試金石?一個重要的特徵是:這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比起思想政治,教學成績,科研潛力,研究進展等相對模糊化的評價指標而言,這個明顯具有更為清晰量化度,也相對擺脫了人情的干預因素。目前,按照教育部文件的精神,SCI評價還是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存在,只是這個評價體系要改,不能搞成“SCI至上論”,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

廣西大學發文貫徹教育部精神之後,引發了廣大研究生的熱議,也有部分研究生,老師認為破除“SCI至上論”是必要的,但是也出現了兩個擔憂


一個是在很多高校,科研論文都是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的一個重要的條件,經常出現的畢業生畢業論文答辯合格但是發表論文沒達到學校要求與母校對簿公堂,因為論文署名師生反目成仇的事件,究其原因就是論文發表牽涉到學生的核心利益,就是能否順利畢業。


取消了之後,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科教人員的學術水平?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關鍵?如果像廣西大學將畢業的評價下放給導師和學院,有沒有一個更為科學,有效,合理的評價標準出來來指導研究生的培養和老師的職稱評定。


二者是,高校將SCI評價取消以後,但是社會上的科研人員招聘的資格標準沒有改變,就會使得該項政策大打折扣。很多科研單位都將SCI論文作為人員招聘的前置資格條件,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研究生將論文作為自己就業的最大砝碼。


廢除“SCI至上論”,能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嗎?

圖四:某科研單位的招聘啟事


科研界的“移風易俗”是個難事,總之,廣西大學開了一個頭,但是廢除“SCI至上論”,能否摘掉科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還需要科教行政管理部門,高校,社會有一個更為清晰科學的評價細則來指導這場改革,打破了舊的,還需要建立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