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修譜總序

最近家族在籌劃修祠堂,事情卻遠沒有修譜時順暢。畢竟很多族人,尤其是年輕一輩,都已經紮根他鄉,族譜修好了,成品是幾冊書,可以帶在身邊,而在老家修個大祠堂,大多數時候都是空在那裡,好像作用也不是很大。中國人的家族情感,是刻在基因裡的,但在新時代裡,如何更好地維繫這個紐帶,必須得找到能夠讓這種情感更加勃發的載體,這真是任重道遠,也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機緣……





五修譜成矣。古人云:盛世方能修書。蓋修書者,人力、財力、物力靡費巨大,非有累世之積,難襄盛舉。修譜亦同此理也,雖古之高門巨戶亦需殫精竭力。我羅氏此次五修族譜,距四修不過旬年,然族眾慷慨捐資,群策群力,諸事順遂,越一載新譜即付梓,卒見家族之盛也。遙念創修續修甚或三修之時,籌措艱難,捉襟見肘,族中先賢念茲在茲,嘔心瀝血,方使羅氏有譜傳世,不禁數聲浩嘆,喟嘆開創之艱,亦感念奠基之功也。

憑弔先賢之餘,亦慶幸能有所告慰。綱房歸宗合譜,始祖道能公派系綿、緣、綠、綱四房終得聚首,闔族之事莫此為大,何其盛也!康熙年間遠遷成渝房親,歷次修譜多方尋訪始終未果,今借力互聯網絡交通施設,一朝而得攜手重敘親誼,歷三百載越兩千裡,何其盛也!派衍廿六世,人丁至萬千,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皆有翹楚,欣欣向榮蓄勢待發,何其盛也!以此觀之,五修之族譜實乃志盛紀功之書也,羅氏兒孫同享榮光,信可樂也。

然則信可喜可賀高枕無憂乎?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考量全局萬世,則此次修譜頓失色矣,隱憂亦頗多矣。

譜牒者,華夏文明薪火相傳之具也,至於種族傳承,厥功甚偉。其發軔於商周,興起於秦漢,至魏晉達於巔峰,唐末五代則淹沒不傳。兩宋蘇歐重振,趁程朱理學之東風,明清臻致鼎盛,餘風播至今日。歷三千載,形名雖近,實質早殊。唐以前之譜牒,官修公頒,所重者,分定尊卑也,入仕通婚皆為依憑。兩宋後家譜,多為私修,不頒於外,所重者,敬宗收族也,以補政教之不足。蓋前者門閥興盛,舉孝廉乃至九品中正綿延千載,譜牒必為其張目也。後門閥日衰,科舉成型,人丁激增而至億兆,必賴封建宗法以維其穩也,是以有族譜之再興以至鼎盛。

而今之世,天下大變矣。古者中國自詡天朝上國,四夷賓服,八方來朝,而今全球互聯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此其變一也;古者刀耕火種,祈福於神祇,寄望於天年,千年一貌,而今科技昌明,技術爆炸,一日千里,足可改天換地,此其變二也;古之民安土重遷,所重者,孝悌力田也,今之人四方奔走,所重者,誠信營商,此其變三也。中國經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民國革命,實數千年之大變局也。至於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上下求索,終至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數千載之皇權封建宗法消逝,民權共和民主發端,重農轉而重工商,此根本之變也。

今之修譜,引蘇歐成例,蕭規曹隨,因循承襲,未能脫封建宗法之窠臼也。是譜也,與宗祠、族田、祖墳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此三者不傳久矣,則可知族譜亦難獨善其身,必漸式微。此次修譜,族中幼小星散雲布長於他鄉,不知祖居,不識族史,不聞族訓者,眾矣。悉心參與者,止耄耋老者,二三賢達,亦可見一斑。

竊以為,修撰族譜,深符天道,發人本心之至善,敬祖敦親,族群是以源遠流長,根深蒂固。觀古今數千載譜事,雖遷延變化,然去其形究其實,其所求者一也:合族聚人以興業成事也。天下萬物,必有補於時代方能長存,此常理也。今日道能公之羅氏,智識、財貨、資信,三者之備,足可厚積薄發矣。苟能借五修族譜之機,整訂新時代之族訓規約,整聚族產族力族智,進則匡濟天下,退亦能興盛家族,則譜事可永傳矣。非如此,五修之盛,恐衰微之始也。此盛世危言,亦盛世壯言也,望全體族人深察之,共謀羅氏百代之宏圖,共赴羅氏萬世之偉業。

如此,六修七修以至於無窮,後之族人,亦將有感於斯文乎?是為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