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說人話,見“詭″說詭話,你會嗎?我來解釋給你

人難免會有賢良和不良、聰明和愚蠢、勇敢和怯懦的分別。對待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

見“仁″說人話,見“詭″說詭話,你會嗎?我來解釋給你

的對策,有些可敞開心扉;有些要循循善誘,具體如何操作呢?先讓我給大家講一故事:

話說孔子一日帶著他的弟子在一片樹萌下休息時,孔子的馬掙脫僵繩,跑到莊稼地裡踩壞了農夫的莊稼,還啃食了農夫的麥苗。在附近看守土地的農夫急忙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孔子的學生見狀都想要幫助孔子拿回馬。

孔子得意弟子子貢自告奮勇去說服農夫。子貢首先向農夫表明了他們的身份,又講了他們來此的目的,然後又解釋為什麼馬會跑過去吃他的麥苗。不料,任他費盡口舌,講了不知多少大道理,農夫就是不肯歸還馬匹。最後只得放棄想法垂頭喪氣地回來覆命。

這時一個剛跟隨孔子,才幹和口才遠不如子貢的弟子站了起來請求一試。孔子應允了。只見他笑盈盈走到農夫面前,問農夫今年的收成怎麼樣、什麼作物長得好,還請教了收成、勞作中的一些問題,表現得十分謙虛,農夫對他的敵意慢慢消除。他才誠心地向農夫道款,說自己和同學沒有看管好老師的馬,願意賠償損失。農夫很爽快地原諒了他,並且把馬還給了他,也沒要求賠償。

見“仁″說人話,見“詭″說詭話,你會嗎?我來解釋給你


在現實生活中,同一件事不一定適合不同的人。因此對不同的人,應採取不同的對策。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何況人乎?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大家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