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重来,刘鑫被杀害,江歌无力挽救,我们会不会觉得“活该”

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杀害事件,如以往的热点一样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近日因《局面》报道了江歌母亲与刘鑫的见面,再次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舆论愤怒了,如潮水一般涌向了刘鑫,直抵人性的审判。当然,也有很多文章发声,认为这些道德谴责已经超越了应有的限度,应当受到审判的是陈世峰,······

假如重来,刘鑫被杀害,江歌无力挽救,我们会不会觉得“活该”

刚开始看到相关报道时,我的感觉就是愤怒,因为我们害怕成为下一个江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遇到过情侣的纠葛,也许也曾经义愤填膺地为朋友伸张正义,后来人家和好如初,而你成了恶人的尴尬,这就是生活中很平常的情景,却是这庄凶案的起因。我的感觉就是愤怒,因为我们不甘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不甘心让一个冷漠的灵魂这样心安理得地活着,甚至还理直气壮地去诋毁友情,作出一副无辜的样子。我的感觉就是愤怒,因为不想让善良从此怯懦,是冷漠如流感蔓延。这就比如你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有后排的观众大声讲电话,大家很不满意,用愤怒的眼神瞪他一眼,这算是一种社会惩罚,是一种公正报偿,虽然,也许他还在专心讲电话, 对大家的眼神无动于衷,不屑地瞥了一眼大家。但如果大家都不去理会,懒得回头瞪他,反正也没有必要性,那么会怎样?

刘鑫不受到惩罚是正义的沉默是道义的缺失,那她到底该受到怎样的惩罚?

如果可以时光逆转,情景再现,让江歌和刘鑫调换一下,我们是不是就觉得刘鑫遇人不淑,活该如此呢?

看到一篇文章就此讲到了巴比伦法提出的等价观念——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相对来讲是一种对绝对暴力的限制。而网络暴力是匿名的,是不受限制的,是多数人的暴政。

道德的审判,没有兼听地衡量,没有量度地限制,如何去把握分寸,这是个问题。

假如重来,刘鑫被杀害,江歌无力挽救,我们会不会觉得“活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