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預備役軍人學校回眸:

紅安網消息 今年距離湖北省紅安縣預備役軍人學校創辦剛好30週年。雖然時過境遷,但作為該校主要創辦人之一,我對此仍然記憶猶新。

1988年秋,我被調入紅安縣職教中心佔店職高分校,任主管教學的副校長。當年,學校條件較差,所設機電專業只招到7名學生。如何擺脫困境,開創新局面,是我時常思索和探究的問題。當時,我的妻子是華河郵電支局的一名話務員。每週星期六,我從佔店乘車到縣城,再轉乘至華河郵電支局;星期天下午,又返回學校。

每當從縣人民武裝部門口經過時,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感覺,由從幼受到以革命英雄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崇尚英雄,崇敬人民軍隊。當我16歲時,在聞名全省的趙河公社民兵獨立連擔任通信員,後來三次體檢合格,未能入伍。我從有關方面獲悉,當時,國家徵兵要求兵員中有40%以上的高中生(而實際上只有不足20%),有很多學生從普高、職高畢業後從軍,先後在部隊考上了軍校。兩道橋鄉(現杏花鄉)學生鄭鵬1986年從華河職高畢業,入伍兩年後,考上大連潛艇學院。於是,我萌生一種設想:紅安一貫具有擁軍尚武、支持國防建設的優良傳統,為什麼不能利用我校的師資和辦學條件,主動為部隊培養一批優質兵源呢?既能為新時期國防建設出一份力,又為紅安青年找到一條新出路。於是,我到縣人武部辦公室,與當時值班幹部軍事科副科長施緒友(後轉業到檢察院)交談了我的構想。他拍案叫絕:“你這個想法與我部陳道望政委的觀念不謀而合。”陳政委對我的這一系列構想很感興趣,經過幾次深入溝通交流,他要求我就招生對象、學制、開設課程、管理等方面寫出一個詳細的報告。學校在統一意見後,把這一聯合辦學的構想和與人武部聯繫的進展向縣教委作了彙報,取得了支持,並就一系列聯合辦學的招生、管理、職責以及文化課設置、軍訓項目、經費的落實,達成具體協議,終於邁出創辦軍校可喜的第一步。

1989年9月15日,紅安縣預備役軍人學校首屆56名學生在軍樂聲、鞭炮聲和熱烈的掌聲中,參加隆重的開學典禮。黃岡軍分區原副司令員張漢員大校、縣人武部部長張繪、政委陳道望、縣教委副主任梅湘成等領導參加開學典禮,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

預備役軍人學校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學制兩年,開設文化課為語文、數學、政治、物理、化學五科,軍事課由人武部軍事科教官擔任,主要開設隊列、投彈、射擊、三防和擒拿格鬥,實行準軍事化管理。

軍校開辦之初,無軍事教官,無操場,無圍牆,無圖書室、實驗室、實習場地和訓練器材,我們學習“抗大”精神,採取勤工儉學、集資辦學等方式,先後投入資金20多萬元,使學校由“七無”變為“七有”。在平整操場的過程中,我們發揚愚公移山、艱苦奮鬥的精神,掄鐵錘、握鋼釺、打炮眼、撬石頭、運泥土,手磨起了一個個血泡,磨掉了一層層老繭,從不叫一聲苦和累,硬是將一座山包削成2600多平方米的大操場,修建500多米的圍牆,培育優質樹苗5萬多株,節約資金1.7萬元,緩解資金緊缺的問題。

為了加強日常管理,學校從全縣近千名退伍軍人中選拔古立福、張凱紅等同志為班主任,與學生摸爬滾打,同吃同住同訓練。同時,縣人武部軍事科王建林、韓洪武、周德剛等幹部定期來校進行軍訓,他們對工作認真負責,吃苦耐勞,訓練有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軍事技術的積極性。學校還定期給他們舉辦國防教育專題講座,利用紅安將軍縣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組織學生參觀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遺址遺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先後參加黃岡軍分區應急分隊訓練,接受民兵工作檢閱,受到黃岡軍分區領導和時任紅安縣委書記李明波的高度讚揚。

學校創辦5年(至1994年因人事更替停辦)來,先後招生278名,為部隊輸送優質兵員150多人,培養國防教育義務教員88人,民兵幹部215人。學員入伍後,有的經過新訓練當上班長,還有不少部隊反映,我們的學員具有一年兵的基本素質,先後湧現劉建文、劉建子、黃文清、程才政、李澤時、金星文、劉家平等一大批優秀幹部。

紅安創辦預備役軍校的這一重大創舉,先後被《解放軍報》、《湖北日報》、《國防教育報》、《黃岡日報》、《職教論壇》等報刊和雜誌報道,吸引全國100多個縣市前來參觀學習,並在國家教委舉辦的南方15省職教校長培訓班、全國預備役軍人學校武漢會議上交流經驗。1992年,我被評為“黃岡地區國防教育先進個人”。1993年,我被評為“首屆湖北省十佳國防教育熱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