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焦慮多半是心理問題,學會這四個方法應對,睡眠自然迴歸

失眠焦慮患者中的大多數誘因都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理因素比起生理因素來,雖然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但有容易治癒的特點。一般來說,只要患者能夠自我調節心理活動,它又可以成為克服疾病的有利武器。

心理療法在臨床治療當中又被稱作精神治療法,它是以一定的現代心理病理理論體系為指導,在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溝通橋樑之後,運用心理學質量方法,如催眠或者認知治療的方法,通過臨床治療師的表情、言語、姿勢和動作,幫助患者瞭解失眠症的誘發原因和病情等相關因素,用這些方法,能夠促進患者機體的代償功能,從而增強疾病抗禦能力,達到徹底改善或消除患者的病理心理和各種由此引起的軀體症狀的目的。通過臨床心理的治療,重視個體跟環境之間的平衡調整,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失眠焦慮多半是心理問題,學會這四個方法應對,睡眠自然迴歸

失眠焦慮多半是心理問題,四個方法應對失眠,睡眠自然迴歸

1、放鬆情緒法

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遠不如對失眠恐懼與憂慮所造成的危害大,這一點是很多治療失眠的醫生所總結出來的。因為患者對失眠的恐懼與憂慮情緒,會產生惡性循環的精神交互作用,即產生失眠一恐懼一緊張一失眠加重一恐懼加重一緊張加重一失眠更重的惡性循環。

所以,即便當患者患了失眠症後,醫生也會盡量引導讓患者放鬆情緒,冷靜地接受現實是面對病情時至關重要的事;同時患者需要認識到,失眠時,只要能做到心身放鬆,即便是整夜都睡不著,也不會對身體有特別大的影響,高僧經常打坐而不眠卻能長壽就是證明。

2、松笑導眠法

這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具體的操作是:患者應在醫生的引導下平臥靜心,面帶微笑,進行六次深而慢的呼吸後,轉為自然呼吸,需要注意的是每當吸氣時要注意呼吸方法,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於頭頂一前額一眼皮一嘴唇一頸部一兩肩一胸背一腰腹一臀和雙腿一雙膝和小腿一雙腳,並於每一呼氣時,默唸“松”來暗示自己放鬆,體會意守部位散松的感覺,待全身放鬆後,就會自然入睡,如果嚴重失眠者在必要時可重複2~3次,一般都會有好的療效。

3、逆向導眠法

就寢後,失眠者先不要急著去準備入睡,而是先用舒服的姿勢舒坦地躺著,腦海中還可以想一些曾經歷過的愉快事件,並讓自己的情緒沉浸在幸福情景之中。如果此時因雜念難以入眠,不要去試圖控制雜念,可以接著“雜念”去續編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故事情節應使自己感到身心愉快,不應去做悲劇或讓人不快的設想,不然會引發亢奮。故事的篇幅編得越長越久遠越好。這時大腦皮層正常的興奮疲勞會轉入保護性抑制狀態,就能夠自然入眠。

失眠焦慮多半是心理問題,學會這四個方法應對,睡眠自然迴歸

4、緊松搖頭法

當患者仰臥在床上後,先行用雙上肢收縮用勁,持續10秒後放松,並且用心體會放鬆感覺,重複3次後,同法依次做下肢、頭、面部和全身的緊張後放松訓練。待整個身體都做完徹底放鬆之後,再微閉雙眼,將頭部以正位向左右搖擺,擺身為5°~10°,擺速為1~2秒1次,注意幅度不宜過大,一邊擺一邊體會整個身體越來越鬆散深沉,搖擺的幅度和速度也會慢慢縮小,這樣的自我搖擺的幅度可以營造彷彿嬰兒睡在晃動的搖籃中的意境,睡意很快就會來臨。

我們常說“先睡心,後睡眠”,意思就是心理舒服,心態放輕鬆了,睡眠才能自然而然的到來,除了以上提到的4種非藥物療法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調理失眠的方法,那就是飲食療法,日常堅持攝入多糖類可以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特別是富含多糖類物質的芝寧多糖,該物質成分腺苷可以鎮定中樞神經系統,提高睡眠質量,改善睡眠狀態,緩解體虛乏力,避免乳酸和自由基堆積,使失眠的人每晚都能安睡到天亮

宋代《蔡季通睡訣》告訴人們,睡覺時要讓身心安適,切勿想入非非。“無憂才是入睡方”,應注意心胸寬廣,待人處事寬宏豁達、把握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心裡無所牽掛,自然安然入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