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其實你不一定來自這裡!

在我國許多的地方都流傳著這樣一首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還有人說小腳趾甲是兩瓣的其實就是遺傳的證明。可以說,在我國大部分省市地區的人們都有聲稱自己的祖先是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的,那麼,這個大槐樹是有多大?居然可以容下這麼多的“祖先”?這一切的一切還要從明朝初年的大規模人口遷移說起。

洪洞大槐樹:其實你不一定來自這裡!

自宋朝被元朝取而代之之後,殘暴的元朝就開始了對中原地區將近一百年的統治。在元朝的統治下,人們受到壓迫、受到剝削,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最終,在元朝末期,再也承受不了的農民陸續發動起義,其中從小就受盡苦難的窮小子朱元璋所率領的起義軍逐漸強大起來。終於,他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開創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數年的積貧積弱,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導致原本繁榮富足的中原地區、沿海地區,已經是人煙稀少,人口急劇下降。

洪洞大槐樹:其實你不一定來自這裡!

明朝建立初期,就是這樣淒涼的景象,勞動力嚴重不足,大片大片的耕地開始荒蕪。明太祖朱元璋深知這樣的危害:“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因此,朱元璋就採納了戶部郎中劉九皋等人的提議,下達了移民屯田的命令。這一次,人們的目光開始向山西聚焦。

洪洞大槐樹:其實你不一定來自這裡!

與中原的慘狀不同,山西晉南地區呈現另一番景象。因為那裡地勢崎嶇、群山峻嶺,就非常易守難攻,所以戰爭的烽火沒有燒到那裡。同時,由於氣候因素的影響,那些年山西晉南地區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那裡的老百姓可謂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受到中原戰亂的影響,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聽說那裡安穩,於是就紛紛前往那裡避難。如此一來,使得中原人口繼續減少。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國總人口為五千餘萬人,而山西人口就達到四百餘萬人。由此可見,移民首選地區非山西不可。

當時的明朝統治者頒佈了可以說是殘酷的移民辦法: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可同遷於一地。從洪武三年開始到永樂十五年,在這五十餘年間,明朝政府一共組織了十八次大規模的移民,而當時的洪洞縣則是晉南最大的縣也是人口最多的縣,而且交通四通八達,所以就擔負起民眾外移的樞紐。於是,大批大批的各地百姓都被集中在了洪洞縣這個地方。據《洪洞縣誌》和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明永樂年間,曾八次在大槐樹西側的廣濟寺裡,集中各地沒有耕地的農民百姓,並在大槐樹下辦理相關手續,登記造冊,憑手續領取耕牛、莊家種子還有路費後,根據需要把他們遷往中原各地。整個遷移活動共涉及十八個省,五百多個縣,八百多個姓。

洪洞大槐樹:其實你不一定來自這裡!

可見,洪洞縣大槐樹其實是個集中點,是把人都集合在這裡統一辦理手續的地方,並不是都生活在這裡,所以,說祖先都來自這裡其實是不準確的。雖然明初的這次遷移活動使得一部分老百姓失去了美滿完整的家庭,但是無疑是推動歷史進程的,使得中原腹地恢復了生機,各地各民族人們相互交流融合,推動的文化的繁榮。

洪洞大槐樹:其實你不一定來自這裡!

遙想那時,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回首遠望大槐樹和老鸛窩時,不知灑下了多少傷心和不捨的淚水,願大槐樹與各地人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