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叫賣大王:北京胡同的象徵,去世時八擡大轎相送,3年後才下葬

京城叫賣大王:北京胡同的象徵,去世時八抬大轎相送,3年後才下葬

"糖葫蘆~賣冰糖葫蘆~~""賣香菸嘞~~~"這一聲聲的叫賣聲,是北京胡同裡最具人情味的體現,是北京胡同的象徵,更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財產

在"京城叫賣大王"臧鴻口中,叫賣早已不是簡單的吆喝,而是一門爐火純青的藝術,他能一口氣喊出170多種老北京的叫賣聲,提起他,就會想起老北京胡同裡的那些日子。他的叫賣是北京胡同的象徵,更是一門值得傳承的藝術。

社會底層磨礪出來叫賣功力

臧鴻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普通的旗人家裡,祖上都是棚匠,到了臧鴻這一代,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水深火熱之中,臧家早已經窮的揭不開鍋了,上私塾的書包都是母親用屜布剩餘的布料做的。

9歲那年,鬧饑荒,這讓年幼的臧鴻第一次體會到捱餓的滋味。一次,實在是餓的受不了了,就和衚衕裡的一個叫小歪子的小夥伴一起到一家報館找活幹,兩人一起賣報紙,一賣就是兩年。

京城叫賣大王:北京胡同的象徵,去世時八抬大轎相送,3年後才下葬

有一次,臧鴻突然間想到:還是賣臭豆腐好,賣不完還可以吃,報紙賣不完就只能扔了。於是,他和小歪子找來一個柳條筐,兩人又開始賣起了臭豆腐。每天雷打不動的早上6點起床,從城東到城西的腐乳廠取貨

遇上大雨,一件蓑衣,一個斗笠,揹著柳條筐依舊走街串巷的賣臭豆腐。一邊賣一邊學著別人的叫賣聲大聲吆喝"臭豆腐,醬豆腐,滷蝦小菜醬黃瓜"。13歲的時候,有了力氣的他便走出衚衕,開始挑著挑子沿著天橋、龍鬚溝、瓷器口、花市這一條線上叫賣水果蔬菜,生意也漸漸的有了規模。

後來,他有了一輛排子車,每天早上去天橋四面鐘進貨,然後沿街叫賣,"香菜,韭菜,辣青椒—""茄子,黃瓜,嫩蒜苗—"……。臧鴻的吆喝聲往往最能吸引的了小四合院裡的主婦和深宅大院裡的女僕們,她們紛紛向臧鴻湧來。憑藉誘人的吆喝聲,水果蔬菜在臧鴻手中總是能很快賣完,吆喝成了臧鴻賺錢的"獨家秘方"。

京城叫賣大王:北京胡同的象徵,去世時八抬大轎相送,3年後才下葬

"吆喝"是一門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臧鴻不需要再靠吆喝為生,成為了北京鐵路局的一名普通工人,領導們見他能說會唱,便把他調入了文工團。在團裡,不僅學會了演戲,還學會了相聲,還自編自演了相聲《一貫害人道》和《夫妻之間》,這兩部相聲演出得到了當時的相聲大師張喜樹老先生的讚賞。

在張老的引薦下,臧鴻拜了相聲前輩王長友為師,在師傅的指導下,出演了《賣布頭》,轟動一時。《中國相聲史》還將臧鴻的名字記錄進去,作為他對相聲事業貢獻的的認可。1981年,魯迅的《傷逝》要被拍成同名電影,需要在影片中穿插一些老北京的叫賣聲,導演在輾轉反側下找到了臧鴻。

臧鴻先是在錄音棚裡錄了三天,錄下了小時候聽到的還有和別人學到的70多種叫賣聲;後來又參與了電影的拍攝,扮演了廟會中賣酸梅湯的小販。影片上映後果然反響很好,接下來在《城南舊事》、《四世同堂》、《霸王別姬》等130多部有關老北京的電影中配了叫賣聲。

京城叫賣大王:北京胡同的象徵,去世時八抬大轎相送,3年後才下葬

再到後來,凡是有關老北京的電影,必找臧鴻來配一些叫賣聲,這讓臧鴻成為了老北京的"象徵"之一。1993年,臧鴻被老舍的夫人封為"京城叫賣大王"。從那時開始,臧鴻開始思考,"吆喝"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是藝術就值得傳承

關於"吆喝",臧鴻自有一套理論,他認為:吆喝不是瞎喊,吆喝是門藝術,要有自己的規矩。尤其是在大宅門前吆喝,拖長聲,既要能讓深宅大院裡的太太小姐們聽見,又要優雅不招人反感。

他說:商販在吆喝前有個習慣性的動作,就是用手捂著耳朵,是為了攏音,也是為了告訴別人"下面我要開始吆喝了",別嚇著孩子,簡單的一個小動作就體現出了把顧客當上帝。

妻子不捨,三年後再下葬

對"吆喝"事業的熱愛和敬業,在沒日沒夜的忙碌下,臧鴻老爺子病倒了。就算生病了,臧老爺子依然出現在各種舞臺上。住院前,老爺子已經帶病在臺上演出四年了。臧老爺子曾表示,

"就算是推我上去,也想再叫上兩嗓子"

京城叫賣大王:北京胡同的象徵,去世時八抬大轎相送,3年後才下葬

後來,臧老爺子還是因為前列腺癌在北京去世了,去世當晚,老爺子的兒子、孫子、還有一位頗有淵源的晚輩,幾人按照"老禮兒"為老爺子守靈一宿,在靈前,互相絮叨著老爺子的一輩子,說著說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病逝後的臧老爺子並沒有及時下葬,一是因為妻子的不捨,二是家中的一些其它事宜,一直耽擱著,直到三年後老爺子才入土為安。臧老爺子生前為無數的情侶主持、舉辦過民俗婚禮。

為了讓老爺子也坐一次轎子,也為了讓老爺子走的風光,二兒子還和親朋一起八抬大轎來相送老爺子,還做了一些旗鑼傘扇,除了轎子,其他的旗鑼傘扇都是臧鴻的妻子一針一線親手縫的,每一針都包含了對臧老爺子的思念

京城叫賣大王:北京胡同的象徵,去世時八抬大轎相送,3年後才下葬

家人將臧老爺子的所有叫賣用的器具、影音資料等藝術相關的資料都收藏起來,數量較多不是很珍貴的圖片影音資料就送給親朋好友留作紀念

老北京叫賣是過去小商販走街串巷招攬生意的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時間的流逝,曾經耳熟能詳的吆喝聲漸漸淡出了視野。叫賣早已不是單純的喊話,已然成為有節奏和曲調的聲樂藝術,成為了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臧鴻的"老北京叫賣"顯然是北京胡同的象徵,雖然臧老爺子的逝世,但是老爺子的兒子、孫子早已決定繼承這門藝術,特別是老爺子的孫子臧志彪,既會叫賣,又懂婚俗,還會說相聲,假以時日,必然會成為下一代的"京城叫賣大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