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等級的高度自律

適時適量的總結,是提高進步的唯一辦法,是無論如何都應該堅持下去的。記得三四年前寫過一篇文章,論述的是內忙和外忙。今天結合這段時間的感悟,做個小結,主要是關於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

這兩種工作方法或工作態度,是很難評價孰是孰非、孰高孰低,只與長期以來養成的性格和習慣有關。認真細緻的人,往往舉輕若重,而少有破釜沉舟之膽魄;雄才大略的人,往往舉重若輕,卻缺乏運籌帷幄之周密。只有一些傑出之士,參悟到一定程度後,能夠精巧拿捏,該輕輕、該重重,遊刃有餘於繁複世事。撇開兩者區別只談共性,除了嚴格的自我管理,最重要的是通過高頻、持續、深度的覆盤,始終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做到從容不迫、井然有序地處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第一是要消除焦慮感。焦慮感往往來自於外界強制被動的挾裹,也源於內心無法了斷的取捨。從很多方面來看,最難抵禦的不是外界的雜噪,而是內心的呢喃。無法選擇固然不好,選擇太多也常使人困頓。菩薩說“無住相佈施”,則是警告我等凡夫俗子,不要隨意接過念頭,更不要妄加念頭給別人。金剛經說“善護念”,則是告誡我等痴男子,要“依智不依識”,要牢牢守衛那根底線、那抹善念、那遙在彼岸的般若。從思想上解脫出來,不迷失沉淪於低級而重複的忙碌,自在自適,不假他求,不須外物,自我圓滿,得大自在。

第二是要斷舍離。任何事情,最終考驗的都是人性,降服“貪、嗔、痴、慢、疑”的心魔,本質上就是對自我慾望的節制。“戒、定、慧”,戒而得定,定而生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是排他性的珍稀資源。無論如何自律,不在源頭上做到選擇性或戰略性放棄,是很難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進行足夠多的專注和投入。高效率做無用功是無任何意義的,偷心不死,求出無期;安禪製毒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