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近日,全球最熱門的一部電影莫過於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1917》了,這部電影不僅斬獲了17.8億的全球高票房,而且獲得業內高度認可。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

在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公佈的獲獎名單中,《1917》一枝獨秀,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英國影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等在內的7項大獎,而就在明天,《1917》將劍指美國奧斯卡,參加最佳影片的角逐。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豆瓣評分8.5

《1917》究竟有何魅力,獲得如此追捧?

答案是:“創新”與“嚴謹”。

下面就來全面解析一下這部電影的獨到之處。

|一部少見的描寫一戰題材的電影

《1917》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在8小時內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其靈感來自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因其在1917年參與一戰並擔任前線的傳令兵,使導演對一戰有了初步認識。所以,這部電影第一個亮點便是將背景放在“一戰”。很多不常看戰爭片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這有什麼值得稱道的?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導演薩姆·門德斯

原因很簡單:在所有戰爭片中反映二戰題材的電影偏多,而反映一戰題材的電影則很少。不信可以統計一下,那些經典的、耳熟能詳的戰爭片幾乎都講得是二戰期間的故事,像《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辛德勒的名單》、《兵臨城下》、《決戰中途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一戰的本質是帝國主義之間掠奪殖民地與資源而發起的非正義戰爭,不值得稱道,而二戰帶有反法西斯色彩,相較之下在電影主題上更具正面意義;

其二,一戰武器裝備比較落後,各國主要打塹壕戰,簡言之,就是敵對雙方躲在挖好的戰壕裡,你一槍我一槍,看上去就比較單調,相比之下,二戰在武器裝備與戰術攻防上更加精彩,使之在電影觀感上更勝一籌。比如,去年的《決戰中途島》,整部電影航母、戰機、魚雷輪番上陣,帶給觀眾逼真而震撼的視覺衝擊,非常適合在電影院觀看。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決戰中途島》震撼的戰爭場面

所以,物以稀為貴,《1917》將故事背景放在一戰期間,著力還原一戰的戰時狀況,自然是引起不少影迷的興趣。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一戰是場非正義的戰爭,如何保證電影在三觀上的正確性呢?

|淡化政治傾向,拋開戰爭性質不提,僅講述“救人”的故事

《1917》並未對戰爭性質進行評判,也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僅僅講述戰爭狀態下英國士兵穿越敵境傳遞情報,要求前線軍隊停止進攻,解救千百人生命的故事,所以,這裡的士兵不再代表正邪兩端,而僅僅是被迫參戰、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故此,《1917》雖然名義上是部戰爭片,卻不含任何政治傾向,可以將它簡單理解為一個經歷千難萬險“止戰”、“救人”的故事,從這個角度,影片具有了正面意義。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負責傳遞情報的兩名士兵

事實上,如果瞭解一戰的歷史,就會明白在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中,最慘的便是士兵,他們因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分贓不均而不幸加入戰鬥,妻離子散,家庭破碎,生命懸於一線。據統計,一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十五億人口被迫捲入戰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害,這的確是非常值得一拍的“點”。

為更立體地展現戰爭對人的傷害,影片還特意展現了分隔兩地、互相牽掛的兄弟情,共赴前線、互相扶持的戰友情,以及解救受傷敵軍的人道主義情懷。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互相扶持的戰友情

令人感動的情節很多,比如,在奔赴危險路段時,年長的士兵要求自己先行,以保護年紀較小的士兵;戰友死亡後,生還的士兵代替他找到了在前線作戰的親兄弟,向他表示哀悼。

我們看到即使在殘酷的戰爭中人性的光輝也永存。

|創新拍攝手法,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讓觀眾從上帝視角目睹戰爭的殘酷

接下來,導演需要解決的便是如何確保電影的精彩程度,正如上文所說,一戰主打塹壕戰,戰爭場面很乏味,如果像二戰電影那樣展現戰鬥場景無疑費力不討好。

這點《1917》巧妙地揚長避短,沒展示兩軍對壘的激烈情況,卻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展現滿目瘡痍的戰場及士兵們悽慘的生存狀態間接展現戰爭的殘酷。

為此,製片團隊別出心裁,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讓觀眾實時跟隨兩名士兵的腳步從上帝視角目睹戰場的慘象。從頭到尾,電影鏡頭始終未離開過兩名士兵,攝影師通過跟拍或吊鋼索懸拍,從不同角度增強影片的紀實感。

如此操作也大大提升了影片的難度:

其一,演員在拍攝過程中不能停止表演,要像舞臺劇般一路演下去,對演員的演技是很大的考驗;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演員必須不間斷地表演

其二,為呈現優美的構圖與保持故事時長的精準性,場景的佈置、演員的走位、臺詞的長短都須進行精益求精的安排;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的拍攝精益求精

其三,必須保證影片中的時間(8小時)與現實中的時間相一致,為此,導演特意安排了昏迷與跌落瀑布漂流的情節使電影中的時間得以飛速流逝。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藉助特定情節使時間飛速流逝

在製片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影片呈現的效果震撼人心:綿延千里、老鼠橫行的戰壕,遍地縈繞的鐵絲網、士兵們終日等死、度日如年的狀態、河流中漂浮的百姓屍體,甚至於對光影變化的捕捉無不精細入微。它們都在不經意間從鏡頭閃過,卻給人極度逼真的感覺,其用心程度可見一斑,以至於看完全片後,腦海中仍會浮現戰場的場景,猶如親歷。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1917》每處畫面都力臻完美

當然,影片也不是完美無缺,比如,用太多的戲份表現士兵穿越敵境的過程,而疏忽了對主角性格更深入的刻畫,成為一大敗筆。

饒是如此,電影製作團隊所表現出的“創新”與“嚴謹”的拍片態度都使之無愧於成為一部值得稱道的佳片,而這兩點恰是我國導演最值得學習之處。

|我國戰爭片的破局:“創新”與“嚴謹”是關鍵

從2019年到2020年,兩部國外戰爭大片備受好評:一部是以二戰為背景的《決戰中途島》,一部是以一戰為背景的《1917》。

不難看出,我國戰爭片同它們還有很大的差距:被“神化”的主人公、服化道的不考究、雷人的劇情、戰鬥場面的粗糙曾一度被觀眾詬病。

其實,雖然,我國在電影特效技術上不如國外,無法打造那麼逼真的戰爭場面,但只要用心還是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電影工業極為落後的時期,我國便拍攝過《地道戰》、《紅河谷》這樣的佳作。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地道戰》豆瓣評分8.2

可惜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我國導演急功近利,拍片態度浮躁,使戰爭片粗製濫造,無法令人信服。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國​產戰爭片評分越來越低

但好在隨著我國影視工業的進步,以及在一些大導演的努力下,湧現出一些國產戰爭佳片,比如,《圍剿》、《集結號》、《我的上高》、《紅海行動》等,它們的共同特點便是以“創新”、“嚴謹”的拍片態度從不同角度還原真實戰爭的狀態,帶給觀眾逼真的體驗。

《1917》憑什麼獲得全球熱捧?

國產戰爭片湧現一批佳作

其實,戰爭片作為一個至今仍存在的電影類型,其意義並不僅僅是展現暴力美學,而是讓我們珍惜今日的和平,同時,也讓我們警惕人類貪婪的慾望,就像今時的疫情,如果不是人類獵殺野生動物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也便不會招致災難。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值得銘記,希望我國影視工作者繼續遵循“創新”與“嚴謹”的拍片態度,在未來出產更多經典的戰爭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