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品香藏香是一件非常雅緻的事情,焚香時整個人都能得到放鬆,不過品香不僅需要使用上等的香材,同時盛香的器具也十分重要,少不了一件完美的香爐來承載。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來自網絡

說起香爐的,首先要了解香爐的製作原料,可以概括為銅、金銀、竹木器、琺琅和玉石等等這類器具,許多香爐製作不僅在原材料上煞費苦心,在外觀設計上也是格外突出,十分具有觀賞價值。

香爐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歷經千年的發展及創新的, 融合現代文化審美需求,更具有時代性。


香爐的起源究竟於何時?並無史料記載

關於香爐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香爐究竟於何時悄然發展,歷史典籍中並無詳細記載。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來自網絡


香爐不知何時所起,但是使用過的人都為之傾心。

香爐文化的變遷與歷朝歷代的更替有一定的影響,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有的器型及特色,功能性也是層出不窮。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去看一看,從漢晉唐宋元明清七個朝代的香爐特點。

漢代——博山爐

漢代以前人們使用的香爐大多沒有蓋子,焚香過程中經常受到煙霧大,無法控制的影響。所以,博山爐因需求而生。博山爐的出現大大改善了人們在焚香過程中受到煙霧繚繞的不適,一經問世就受到官家及百姓的追捧。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錯金博山爐(陳巧生大) [ 編號:55430 ]

漢代博山爐常見為青銅製或陶瓷制,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爐蓋。爐蓋重巒疊嶂,似的巍峨高聳的山峰,其間不時有飛禽走獸的出沒,象徵著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而得名“博山爐”。

漢代傳說海上有仙山,謂之博山、蓬萊和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爐的造型變化豐富,工藝精美絕倫,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在重重疊疊山巒之間雕刻奇珍異獸作為裝飾。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漢式博山爐 [ 編號:72619 ]

其次,博山爐工藝繁雜,超過五足和三足燻爐,同時也是依據特有的香爐原理,所以實用性極強。文人雅士對其十分偏愛,不僅因其焚香時的煥然升騰的紋煙霧,更是為其獨特豐富的器型所著迷。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西漢博山爐(經典款) [ 編號:81930 ]

北宋考古學家呂大臨《考古圖》加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不過,現在的博山爐已經很少出現有“下盤”了。

唐代——金屬香爐

到了唐代,香爐器型有了改變的,相較於宋代有明顯的不同。例如,宋代的博山爐出現很大的改變,爐蓋造型多變成了穹窿式圓頂,整體呈現雍容華貴的形態。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雪花金帝王爐 [ 編號:66939 ]

爐蓋上的紋飾也逐漸多變,雕鏤各種花草紋飾圖案,爐蓋頂設計瑞獸等裝飾。連同博山爐底部的圓盤也改變成多足或者三足,只有少數保留了底部的承盤。如此,“面目全非”的整改與唐代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雙龍款雪花金蚰龍耳爐(10.5口徑)

唐代繁榮昌盛,造型豐富,多為雍容華貴,彰顯主人身份及地位。此外,唐代香爐最顯著的特點是多用金屬製,主要有銀、銀鍛金,銅、銅鍍的幾種,其中以銀或鍍金銀香爐最多。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雪花金高頸天雞耳彝爐(7口徑)

唐代香爐文化的大力發展於佛教的興盛有著密切的聯繫,影視劇中經常可見皇家對於佛教及祭祀十分重視,唐代尤為繁盛。所以,金屬香爐多用於禮佛,拜佛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宋代——動物造型香爐

經歷了唐朝的奢華風靡,到了漢代香爐逐漸成為士大夫等文人雅士欣賞把玩的常器,而附加在香爐身上的神聖莊嚴淡了許多。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瑞獸甪端燻爐一對 [ 編號:67674 ]

宋代人在創作香爐時候更注重生活體驗,素雅、內斂充滿生活情趣。所以宋代更喜愛以動物為原型製作香爐,常見瑞獸有麒麟、禿鴨、狻猊等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獅子造型香爐。

南宋周麟之《破虜凱歌二十四首》:“七寶為床坐殿衙,金猊雙立噴飛霞。”其中“金猊”便指獅子造型的金制香爐。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納福瑞獸獅子燻爐 [ 編號:55348 ]

不僅如此,一代才女李清照對於瑞獸香爐也極其偏愛,在其創作的《醉花陰》中就曾提及“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蓮座瑞獸燻爐(釋雲系列) [ 編號:79652 ]

明代——宣德爐

明代眾多香爐器型中當屬宣德爐最為出眾,為後世之人所仰慕。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為“宣爐”。明宣宗自幼便受到銅爐文化的影響,個人自由浪漫,卻又追求極致。當他發現眾多銅香爐中並沒有值得把玩或觀賞的經典器型,所以便決定鑄造 宣德爐應運而生。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經典宣德爐套裝 [ 編號:67379 ]

明宣宗在貢品中選擇“風磨銅”作為原材料,在加入金銀等貴重金屬,進行配比。值得一提的是,普通銅爐製作提純在六置八,就已經十分了得。宣宗卻下令直接煉到12,幾乎是純銅製作,除宣德爐以外,絕無僅有。

除此以為,宣德爐的器型也是綜合眾多因素考量,查閱典籍《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內府秘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上等器型,款制大雅的器型,將制繪製成圖案。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經過多次篩選,終於敲定器型。如此耗盡心力的銅香爐成品後光芒萬丈,連一貫嚴格的明宣宗都盛讚不已。

宣爐成品精妙在於其色,其色內融,從暗淡中散發出奇特光芒。據史料記載宣德爐共有四十多種器型,其皮色豐富,造型多變,為世人所喜愛。明朝萬曆年間的大鑒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正式由於宣德爐的格外出眾,後世將它們統稱為宣爐。其實宣德爐有自己的器特點,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者圓唇,頸矮而細緻,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檔位空足,口沿上置的橋形耳或獸形耳,底部刻銘文年款,與宣爐瓷器有一定相似之處。

清代——瓷器香爐

頂著宣德爐的輝煌成績,清代香爐決定改變路線。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便開始流行祭祀風,到乾隆時期空前繁榮。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越窯青瓷飛鳳立式燻爐 [ 編號:66009 ]

據說,當時景德鎮的一代名巧匠,憑藉其聰慧靈敏及過人的才智,將瓷器文化推向歷史的新高度。

歷朝歷代文化審美需求在不斷地改變,清代對瓷器香爐有著獨到的理解。清乾隆時期的豆青釉雙耳三足爐,質地細密,色澤瑩潤,釉色肥膩,光澤勻淨。如同上等美玉、玉脂,雙耳相互連接,俊秀之中透露出高貴優雅。底款鐫刻“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玉的成分及質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皇家御用皆為上品。清朝光緒年間的香爐就是使用玉製,非常的薄,用手電筒進行照射,依稀可見燈光。

歷朝歷代香爐的改變,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越窯青瓷狗生肖燻爐 [ 編號:65955 ]

以上便是歷朝歷代的香爐器型及特點,每款香爐的盛行都有它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折射出朝代文化縮影。所以,瞭解並使用香爐,有助於提升自身文化修養,靜心養性,修身宜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