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范进一点都不可笑

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也都知道范进这个人。也许刚开始你会笑他年纪一大把还要跟年轻人一起考试,内心甚至会为他不耻,觉得这个老头儿真可笑。当他终于过了“独木桥”后,还没来得及享受喜悦,竟然疯了时,你就会突然笑不出来了,因为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与其说他可笑,不如说他可悲。《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其实是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虚伪、懦弱、生活得卑微、低如草芥,但又渴望功名利禄,是一个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狂,一直考到头发白了脊背驼了、精气神儿也全部消失殆尽了,才来了个极度大转折,这让他如何不疯狂。这一张纸,在他眼里如同他的生命和希望,他盼了又盼,本以为毫无希望,不料却又从天外飞来,这让他欣喜若狂,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范进一点都不可笑

要理解范进,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创造了范进这个人物的作者吴敬梓老先生。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朝伟大的讽刺作家。他出身于仕宦名门,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聪颖伶俐,而后跟着父亲到各处做官又增长了大量的见识,包括官场的内幕、黑幕。而他从读书到中秀才,接触过各种不同的儒林众人,深知科举和八股的种种内情。这都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原始的材料。但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吴敬梓二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了,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是打得难解难分。当旧产挥霍殆尽之时,他的生活一下子由天堂坠入到了地狱,他再次感觉到了世态炎凉所谓“上层人士”的精彩变脸,他的心境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更加深刻更加醒悟。这也让他的作品更具有共鸣感。

其实范进一点都不可笑

虽然社会腐败,科考黑暗,但是中国文人的骨头是硬的,中国人的脊梁也是直的,吴敬梓为了给中国人补补“钙”,就写下了范进这个精彩的人物。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才能够补钙补到位。

在小说中,范进作为门生,其实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他不会过分地巴结,不会像一些喜欢攀附名流的人那样,缠着你不放。他也没有打着先生或老师的招牌,招摇撞骗。只不过是“独自送三十里之外”,然后站在那里,“直望着门枪的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暗自感慨和感谢。这样的人内秀,外冷内热。虽然有些卑微儒弱和虚伪,但内心里他也是一个渴求功名利禄,并且情感很脆弱的可怜书生。后来,他被钦点山东学道,对于老师嘱办的事,他每次都很认真地去做。虽然这时,他也开始变得假道学,说是吃素,却夹了一个大虾丸子塞进了嘴里。但这也是他不得不这样,因有那么多的劣绅浊吏对他进行腐蚀和诱惑,他自己也没有防腐剂,只能一点点地被侵蚀掉了。

其实范进一点都不可笑

但总的来说,范进还是个老实人的。其实他的怯懦和麻木有一部分是因为他那个杀猪的丈人胡屠户。在范进还没有中举时,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经常是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得。范进每每都是唯唯诺诺,称他说得对。他的逆来顺受,让人怀疑是不是有受虐倾向。不过,这种现象在范进中举后就改变了。胡屠户见女婿衣裳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前倨后恭、势利小人一般的模样还是那个凶神恶煞般的胡屠户吗?前后差距也太大了,真是天堂与地狱的界限只有一纸之隔啊。

其实范进一点都不可笑

范进之所以发疯多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积压的东西太多,长久的不得志,长久的抑郁。这些综合起来,中举就是一个契机,爆发的契机。一个经历了二十几次考场都名落孙山的失败者,他沮丧、懦弱、彷徨,这可以理解。但是突然在绝望的黑暗中,又看到了一线曙光,得到了他追求一生的东西,我想,这样的大悲大喜,不疯才怪呢。幸亏范进没有心脏病,要是有的话,早就猝死过去了。

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之后,性格和做事的方法也有所改变。他很得意,他看到家里的田产、钱米、奴仆、丫鬟,一应俱全,他发自内心地高兴,总算不是穷鬼了。唱戏、摆酒、请客、摆谱等,他也慢慢地都学会了。可是,从他对发妻的态度,还是不多的。糟糠之妻既没有下堂,也没有在外面私自包养二奶,或者是花个小钱养个私姘情妇什么的。他不仅不风流,而且每次还规规矩矩地把别人送给他的钱,全额地交给娘子胡氏保管,这可以看出他本质上还是非常善良的。这比那些得志便抛弃妻子的陈世美们强太多了。

其实范进一点都不可笑

所以说,不要觉得范进的疯可笑。在人的一生中,谁没有个七灾八难的,只是单看谁能挺到最后罢了。坚持就是胜利,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因为只有失败了,你才能知道成功后的喜悦,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范进至少不曾放弃过,他没想过自杀,也没想过放弃生命,这点要比现在的许多人强得多。总之,不要嘲笑弱者,说不定打败你的就是这个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