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如冰水好空相妒”是《紅樓夢》中,作者寫給李紈的一句判詞。讀《紅樓夢》,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理解不了作者寫這句判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後來再讀《紅樓夢》,發現如果再結合小說第二回中,冷子興轉述寶玉的一句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寶玉的那句話是:

“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所以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實際是作者在寫李紈身上的兩種性格的較量,即:“水性”和“冰性”。而這兩種性格,一種是李紈正常的溫柔似水、活潑好動的女性性格特點,另一種是經過教育被禁錮了的,非正常的性格特點,即:冷酷如冰

而這兩種性格特點,經常是以‘此消彼長’的形式在李紈的內心作者無休無止的鬥爭。下文我就詳細來分析一下在《紅樓夢》中,表現李紈性格中的“水性”和“冰性”的幾件事。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結海棠詩社,李紈半放半收女兒心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大觀園第一次結詩社,發起人是探春。但是表現最活躍的卻是李紈。原文如下:

一語未了,李紈也來了,進門笑道:“雅的緊!要起詩社,我自薦我掌壇。前兒春天我原有這個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會作詩,瞎亂些什麼,因而也忘了,就沒有說得。既是三妹妹高興,我就幫你作興起來。”(摘自《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李紈早就有起詩社的想法,但是她受的教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她讀的是《四書》、《列女傳》、《賢媛集》。自從丈夫賈珠死後,她雖然生活在“膏粱錦繡”叢中,卻心如枯井,志在做一個守節之婦。

但畢竟李紈還年輕,因此心中喜歡熱鬧的天性還是難以壓制;現實中守寡的她,不宜在熱鬧的事情上出頭,所以儘管她早就有就起詩社的想法,但是一直未敢擅自行動,而探春的起頭給了她正當的理由。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這一節重點要說的,還是李紈對於黛玉和寶釵海棠詩的評價。當時眾人一致推黛玉的海棠詩為第一,但李紈認為黛玉的詩確實風流別致,但終究不如寶釵的詩含蓄渾厚,最終推寶釵的詩為第一。

可以說她對寶釵、黛玉二人海棠詩的評價,很“李紈”;試想一下,一個讀《列女傳》、《賢媛集》,且青年喪偶,多年守寡的女子,怎麼可能會不喜歡寶釵的那首道盡了女子不施粉黛、寧靜嫻雅、恬然自得的莊重品格的海棠詩呢。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所以說,從這一回,作者較為明顯地寫出了李紈矛盾的性格特點;愛熱鬧是她的天性的表露,但是對於海棠詩的評價,又禁錮在了她所接受的教育理念當中。而且當寶玉不服氣想要替黛玉申辯的時候,李紈不僅直接拒絕,而且告誡寶玉如果再說就要挨罰。李紈的這個行為多少有點不近人情。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螃蟹宴上真情流露的李紈有難掩的傷心

《紅樓夢》第三十九回螃蟹宴的末尾,李紈見到平兒的表現,可以說是小說中唯一一次描寫李紈真情流露的情節;一個“”和一個“”非常形象地描寫出了李紈當時的內心世界。而李紈這次不同往日的舉動,其實還是藉著酒勁才情不自禁的。也正因為借了當時的酒勁,李紈才有瞭如下的真情流露:

鳳丫頭就是個楚霸王,也得兩隻膀子好舉千斤鼎,他不是這丫頭,他就得這麼周到了?”平兒道:“先時賠了四個丫頭來,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個孤鬼兒了。”李紈道:“你倒是有造化的,鳳丫頭也是有造化的。想當初你大爺在日,何曾也沒兩個人?你們看,我還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是他們不如意,所以你大爺一沒了,我趁著年輕都打發了。要是有一個好的守得住,我到底也有個膀臂了。”說著不覺眼圈兒紅了。(摘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俗語說‘酒後吐真言’,雖然李紈沒有醉,但上面的話確實是她的心裡話,而且是真情流露的肺腑之言。由此可以看出李紈的無奈;守寡並非己意,但整個社會都如此,誰又能奈何得了。可是一個年輕的女子,要壓制住自己身體的慾望、內心的情感,幾十年如槁木死灰一般的過下去,實在是太孤獨了、太艱難了。所以李紈才難掩心中的傷心,說著說著就紅了眼圈。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紅梅白雪是李紈內心與外部的寫照

《紅樓夢》五十四回,可以說是李紈第一次主動邀請眾人作詩,而李紈當時沒怎麼聯詩,主要還是因為她的嫂子和侄女遠道而來,也沒什麼接風洗塵的宴會,所以李紈才出頭組織這場詩會,是為了讓大家熱鬧一場。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但在詩會後半場,李紈命寶玉到櫳翠庵去折紅梅時,卻說了如下一句話:

“我才看見櫳翠庵的紅梅有趣,我要折一枝來插瓶。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他。”

按理說妙玉因不得已的原因只好待發修行,花兒般的年紀,卻被困在了青燈古佛的尼庵中;寡居守志的李紈應該更能理解妙玉的乖僻性格才對。但李紈是《紅樓夢》中唯一當眾說妙玉可厭的人,可見李紈也並不是心如槁木死灰,外事一概不見不聞的人。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另外一件極具說服力的事件就是:三十六回中,寶玉過生日,怡紅院的丫鬟們湊份子晚上獨給寶玉做壽,當時請寶釵、黛玉等是為了人多熱鬧。探春卻覺得不請李紈,被李紈知道了不好。

由此可見李紈內心並不如表面上那樣“只知侍親養子,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別的皆不關心。所以說李紈喜歡火紅的梅花,是她內心的較為真實的反應。而《紅樓夢》後文中,當大觀園發生一系列事件之後,李紈又變回了往日那個深居簡出一心守節的寡居婦人。

李紈的判詞“如冰水好空相妒”,描述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結語:《紅樓夢》中的李紈,雖然有富有貴,但生活得並不十分幸福;青年喪偶也就罷了,卻不想老來又“白髮人送黑髮人”。雖然曹公給她的判詞是“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但李紈終究是時代的犧牲品。或許曹公這麼寫,也是在批判那個時代缺乏人性的社會制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