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選擇困難症患者:一個人,一本書,一句話

寫給選擇困難症患者:一個人,一本書,一句話

上世紀60年代末的巴黎,發生了震驚世界的“五月風暴”,薩特振臂高呼著“在黑暗的時代不反抗,就意味著同謀”,成為法國青年學生的精神領袖,那也是中國文革進入高潮的時期。

風起雲湧的年代裡,也有悄然飄過的人。1972年,有位曾在中國西藏經歷了一段揹包客生活的26歲的年輕人,跟隨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剛從著名的巴黎大學巴斯特學院獲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他回到家,對仍然沉浸在喜悅中的父母說:

你們讓我做的,我都已經做到了,現在,我得去做我自己了,我得回喜馬拉雅山做喇嘛去了。

身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當代著名哲學家的父親,不解地問起其中緣由。

他回答說:

我在喜馬拉雅山的時候,很快就忘記了巴黎;但是回到巴黎,卻忘不了喜馬拉雅山。

1996年,他的父親,來到尼泊爾加德滿都,哈提班,與闊別24年,已成為藏傳佛教僧侶的兒子進行了一場為期十天的對談,談話內容結集成書,名為《僧侶與哲學家》。

寫給選擇困難症患者:一個人,一本書,一句話

中國,臺灣,劇作家,賴聲川,將此書譯為中文,賴先生在序言中寫道:

馬修當年的決定,並不是因為他遭遇到什麼不如意或困境。簡而言之,他看到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充滿意義,令他振奮的生活方式。
寫給選擇困難症患者:一個人,一本書,一句話

其實我想說的,並不是馬修·理查德的傳奇人生以及他的選擇對錯問題,也不是這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而僅僅只是馬修當初回答他父親時說的那句話:

我在喜馬拉雅山的時候,很快就忘記了巴黎;但是回到巴黎,卻忘不了喜馬拉雅山。

如果你是一位重度選擇困難症患者,無論你是已處身於心的歸宿,還是依然生活在別處,這都是值得細細體味的一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