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問心無愧,做人不累。


王陽明:問心無愧,做人不累。

人慾成事,跟外界環境、人脈關係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還是和自身相關。在這一點上,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說法很具有代表性,所謂的修心之學,所謂的心外無物,正是強調自身的力量。


人存於天地間,只問己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問心無愧,做人不累。


王陽明《傳習錄》中曾有如下記載:

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又曰:“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薛侃(字尚謙)向陽明先生請教:“孟子講的不動心與告子講的有什麼區別。”

陽明先生說:“告子是硬捉著心不讓它動;孟子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陽明先生又說:“心之本體原本就是不動的,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孟子說的集義是恢復心之本體。”


世間的事,紛至沓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在生活中,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焦頭爛額,有人卻泰然處之,就是因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的心,寄寓靈魂,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人生八苦,皆由於心;心念起,則百念生;心不動,則萬事空。


王陽明:問心無愧,做人不累。


人在世間走一遭,與春花秋月相望,與夏風冬雪擦肩。四時五味、愛恨別離,所求的不過是百歲之後,闔目之時,自問這輩子沒有愧對的人,這輩子沒有虧欠的事。


試問當下,心中可有愧對。若要做到問心無愧,在做事之前首先得問心。問心,便是問己。心的本體,就是人性,你身懷的人性即是你處事論事的道理。換言之,你身懷“善”性,你做的也是善事;你身懷“惡”性,你做的就是惡事。


管仲說:善人者,人亦善之。做善事的人和普通人相比,自然是與眾不同的。喜歡做善事的人,心底裡總是踏實的,他們在生活中活得安穩,他們不求大富大貴,但是他們的人生到處都散發著光芒。


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世間的大部分事,都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而你的善和惡,一定會在以後對你產生影響。


都說相由心生,其實生的不只是相,還有一個人的氣質。人啊,善事做得多了,身上會有“看得見”的氣質。


王陽明:問心無愧,做人不累。


做人做事,求仁求善。


事實上,一個人要做到問心無愧很難,因為人心相隔,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看見你的本心。有些人看似凶神惡煞,其貌不揚,但是他背地裡卻樂於助人,樂善好施;而有些人看似衣冠楚楚,溫文爾雅,實則是個衣冠禽獸,壞事做盡的偽君子。


雖然你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想法,但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應有的善良,做到問心無愧。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家人都要有一顆真誠的心,不要傷害他人,真心地去對待別人,對待每一份感情,要記住別人的好,記住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去學習,去修整自己。


做人,不要忘記良心;做事,不要忘記原則。唯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雖然在當下,某些人的善舉會被人誤解。但是,當善舉生根發芽之後,就會有人感恩他那時的“刻意為之”。


王陽明:問心無愧,做人不累。


做人,不要害怕被人誤解,因為你總有一天會被人理解;做人,做得再多,做得再好,也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但是做到尊重別人,堅持自己就好;做人,不是單純讓別人看的,不要活在別人的嘴邊,活在別人的目光裡;做人所求,不過為一份心安理得,衾影無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