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南苑機場全面搬遷大興機場,南苑業主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9月25日16時35分,由大興飛往延安的KN5631平穩起飛,中國聯合航空圓滿完成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首航任務,順利轉場至大興國際機場。

中聯航最後一架位於南苑機場的調機飛機,計劃於9月25日22時40分起飛。這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機場——已經109歲的南苑機場圓滿完成了最後的歷史使命,正式結束民航運營,在中國航空的歷史舞臺上謝幕。

從9月26日起,中聯航將整體搬遷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運行。原北京南苑機場始發及到達的所有航班均改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聯航將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全面起航。

中聯航9月25日晚無縫轉場至大興機場

中聯航轉場期間共組織搬遷物資設備6000餘箱,車輛30餘量,涉及飛機49架。

作為大興機場前期運行的主力軍,9月24日,中聯航完成了城市主題系列彩繪機隊——安順黃果樹號、包頭創夢號、日照號、興義萬峰林號、慶陽號、連雲港號彩繪和1架標準塗裝共7架飛機從南苑機場至大興機場的調機工作。

其他19架飛機的調機工作將在9月25日全面完成,計劃在外站過夜的飛機,將在後續執行航班任務時飛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同時,中聯航各運行有關單位,也將在9月25日晚,保障完南苑機場最後的航班和調機任務後,無縫轉場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保障接下來的航班投運。

據中聯航方面介紹,投運初期,為保障開航運行順暢,首航至10月1日,中聯航日均航班80班左右;10月2日至9日,日均航班90餘班;10月10日至26日,航班量恢復正常,日均為134班。10月27日冬春換季後,中聯航每天將在大興機場運行131個航班,開通70條航線,通航國際、國內74個城市。

隨著轉場投運順利完成,中聯航未來將形成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主運營基地,以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為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核兩翼”戰略運行格局,同時與佛山機場形成南北呼應,全方位打造立體航網布局。到2020年,中聯航機隊規模力爭達到60餘架。

南苑機場正式結束民航運營

南苑機場始建於1910年8月,距今已經有109年曆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機場,也是中國民航業的發源地,在我國航空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航空事業發展史伴隨著中國近代化、現代化的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百年奮鬥的歷史。

作為軍民兩用機場,中聯航在南苑機場運行中,特殊地擁有自己的航空管制、氣象、通導等保障隊伍(空管負責中聯航航班的起降指揮、滑入滑出、機位調配等航班保障工作;負責氣象保障數據的提供;負責自有通訊設備的簡單維護)。

隨著中聯航的發展壯大和南苑機場的不斷建設,2018年,南苑機場運行規模達到航班起降44468班次,旅客吞吐量約651萬人次,運輸貨郵約2.51萬噸。

南苑機場擁有中國航空史上的很多個第一:

建於1910年的南苑機場,距今已經有109年曆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機場,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最早的軍用機場(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軍用機場)修築於1909年,而日本的首座軍用機場則到了1911年才建成。

1913年8月,當時的北洋政府參謀總部在南苑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南苑航空學校,最早的航空工廠也在此成立,與之相比,日本到1916年才有了第一所民間飛行學校,1919年日本政府才創辦了第一所正規航空學校——所澤陸軍航空學校。

1914年3月10-11日,南苑航校進行了從北京至保定的首次國內長途試航飛行。1920年,南苑機場開辦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廣州、北京至成都、北京至哈爾濱以及北京—張家口—庫侖(今烏蘭巴托)等民用航線。

1921年南苑機場實現中國第一次空中游覽飛行,當年3月3日,北京航空署以“遊覽飛行,足開民智”為由,在南苑航空學校創辦空中游覽飛行活動,並向公眾發售空中游覽券,吸引了大批北京市民前往購票。

1921年8月11 日,南苑機場開通北京—北戴河的中國第一條旅遊航線,這也是當時的北洋政府為了便利政府官員和駐京外國使館人員前往北戴河避暑而開通的特別航班,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航空公司——中英航空公司雛形。

9月25日,南苑機場最後一天民航運營,當日出港航班37架,進港航班38架,共安全保障75架次航班起降,旅客吞吐量約為11500人。

中國第一座機場即將落下帷幕,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時刻,據中聯航方面介紹,為了確保最後一班航班運行萬無一失,做到保安全、保穩定、保大局,中聯航選派政治可靠、技術過硬、作風優良的資深機長執飛此次航班,機長為資深五星機長、公司飛行部黨委書記聶增義,並實行雙機長,三人機組執飛的配置原則。

在乘務組的挑選中,公司從經歷2005年開航的資深乘務長中,優選組建此次航班的執行隊伍。同時,為確保空防安全、運行安全,公司對涉及到的空防安全各項內容開展全員培訓工作,提高了轉場投運期間的安全管控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