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需要雙重(chong)


寫作需要雙重(chong)


“雙重”是太極拳用語,是一個練拳的忌諱。卻與寫作正相反,練拳需要儘量避免出現“雙重”,而寫作卻非有“雙重”不可。

在太極拳法裡,特別是吳式太極拳,非常講究這個“雙重”問題。

如吳氏一代宗師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那麼,何為“雙重”呢?要弄明白這個事,卻非易事。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一位練吳式太極拳的老人,才解開這個謎語。

這位老人叫趙琴,一個很女人化的名字,卻是一個老先生,一位大拳師,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太極拳比賽,屢獲殊榮。他最大的貢獻,是將秘不示人的太極拳法,公諸於眾,並在晚年致力推文宏揚,解開“雙重”之秘是隻是他公開的其中的一個秘法。

沒有比較就沒有發言權。比如,某拳論中對雙重是這樣說的:形的虛實開合,及上下相隨方法,可不犯雙重之病,內勁以丹田氣海為中心的外發內收為用,可不犯雙重之病,內勁與形體配合有逆從之法,陰陽動變平衡,可不犯雙重之病,任何攻防招法變化,保證中土不離位的基礎上乃自身內不犯雙重之病。

 ——此文把外形與內勁,丹田與氣海,外發與內收,逆從之法,動變平衡,中土不離位--------這些拳術理論,羅列起來,如何不犯雙重之病,讀完之後,仍是一頭霧水,只能望文興嘆了。

那麼,趙琴老師是如何解釋得呢?

對方的力作用到你的身上某一點上(接觸點),你用重力在這一點上去抵抗,雙方的力集中在這一點上,這就叫作雙重。

具體如何理解,以及這“雙重”之病會造成什麼問題,怎樣去克服呢?

趙琴老師這樣告訴你:

 舉個實例,對方用力抓住你的右腕使你動彈不得,你這時用右腕努力去掙脫,雙方的力都在你的右腕上,這就是“雙重”。當然,誰力大誰勝,誰手快誰勝,這就是外家拳,不是太極拳,如果這時你把右腕松垂,把點錯到你右手食指端十宣穴上,能感到食指端有氣感,食指端是個魚鉤,用意念鉤住對方左腳外踝申脈上,因他的接觸點是右手手心,右手與左腳在生理學上是交互神經的對應點。你一轉腰,右手定位隨腰而動(實際右手未動,只是意在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即把對方擲出。 

聯想到寫作,卻需要“雙重”。這就是寫作必須把“你喜歡寫的”與“讀者愛讀的”一聚焦在一個點上,這樣的寫出來的作品,才最有生命力。

然而,在互聯網自媒體時代,許多傳統文學仍固執地宥於自己的地盤,致力於所謂重大題材、自己的經驗,處於“任爾東西南北中”而不願改變的被動局面。與之相反,網絡文學卻早已“輕舟已過萬重山”,成為異軍突起的網絡時代的弄潮兒。

從拳理到文理,當然有跨界之感,而其理之反,也是勢之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