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文 | 青豆

本文首發小十點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


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我們知道教育孩子不能靠打,不能靠罵。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有時候跟孩子一直講道理,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傷害。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跟孩子講道理,適可而止就好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吃飯之前要洗手!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晚上早點睡,白天你又賴床……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怎麼就這麼沒記性!“跟你說過多少次……”成為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我們總是試圖通過反覆強調,來跟孩子傳達規則。


而我們卻會發現,越是不停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反而像聾了一樣,根本不聽。


留下白費口舌的我們,就在原地氣得半死。

為什麼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超限效應”,當父母對一件事情,做出多次同樣的批評,孩子會越來越不耐煩,聽不進去任何道理。


30年心理學從業經驗的醫生Myers,總結了5條講道理沒用的原因:


令孩子厭煩;


講得越多,聽得越少;


被一直嘮叨的孩子有受控感,沒人喜歡被控制;


會讓父母的話,變得越來越不值得聽;


會讓孩子更逆反。


當一個道理講了太多遍,就成了最無用的嘮叨。


而教育孩子,是一門需要留白的藝術。


父母多一點放鬆,少一些重複的嘮叨,可以還給孩子一份安靜,讓他親身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跟孩子講理,不是為了要贏孩子


家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爭輸贏的地方,這一點很多父母不曾意識到。


看過一個視頻,視頻中媽媽責問女兒為什麼要關門?


女兒說:“我想自己靜一靜。怎麼樣?”


媽媽生氣地說:“因為你今天這個事情做錯了,都還沒認識到你的錯誤。”


女兒回答:“我已經認識到我的錯誤,又怎麼樣?”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媽媽說:“那就要改撒。”女兒繼續奔潰地喊道:“我已經在改了,怎麼樣?”


媽媽覺得還不行,要叫女孩寫檢討書承認自己的錯誤。


女兒一聽,更生氣地說到:“我不寫!我口頭上已經認錯,對不起,這三個字!對不起!”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終於,這場你來我往的“戰爭”終於暫時平息。


當孩子犯錯時,是否有必要不管孩子的情緒,不依不饒,要一個“真心”的認錯?


更何況孩子已經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或許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作為父母的“威嚴”,讓孩子“服從”。


這樣做贏了孩子,卻輸了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鏈接。


看過一期陶虹的採訪,陶虹對主持人說,我們要跟孩子講道理,而不是為了要贏過孩子。


“她那麼小,你那麼大,你欺負一個小孩,你把她制服了,有什麼光榮的。


在這種關係中,不要去試圖誰贏誰輸,就試圖去理解她,解決她眼前的問題,就好了。”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孩子犯錯時,除了指正錯誤,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一起面對錯誤。


不應該從負面的角度,揪著孩子的錯處不放手;


應該從正面的角度,教會孩子怎麼做,避免下次再犯錯。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講100遍道理,不如讓孩子自己做一遍


一位泰國的媽媽在孩子提出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沒有跟孩子說太多,就答應了孩子。


條件是告訴孩子:“你可以不上學,但是你要去街上撿垃圾,賺很多錢的話,就可以放假一天。”


孩子愉快地答應了,於是媽媽就跟幼兒園請了假,第二天陪孩子去街上撿垃圾。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經過了一天的辛苦,孩子撿了2公斤垃圾,總共價值2泰銖,摺合人民幣4毛錢。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提著垃圾一天走了3公里的路,孩子滿身汗和土,累得癱坐在路邊。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已經很疲憊的他問媽媽:“我們可以搭公車嗎?”


媽媽的回答讓他傻眼:“你有足夠的錢嗎?搭公車要10泰銖哦。”孩子知道後默默不說話,便低頭繼續撿垃圾。


沒一會,孩子又問媽媽:“媽媽,我想吃冰淇淋。”媽媽回答道:“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的錢夠嗎?”


孩子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經歷了一天辛苦的勞動,他們終於回到了家,這時媽媽再問孩子:“明天想去上學嗎?”孩子毫不猶豫地說:“想去。”


揀了一天的垃圾,孩子才真正懂得了道理。


在學校學習,才是他最應該做的事,也是最應該珍惜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道路,需要自己走,看準時機,就要讓孩子去嘗試。


這是父母無論說多少話,都換不來的寶貴經驗。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父母講道理,孩子接受道理的簡單過程。


父母磨破嘴了皮子,都不如讓孩子自己親身體驗一次,來得深刻。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用情感,擁抱聽不進去道理的孩子


《同理心養育》中說:


跟大人的理性不同,孩子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動物,他們的每一個反饋都來自當下。


當你出言批評,嘮叨,責罵,他們的反應會比你更激烈。


當你給予理解,尊重和十分的愛,他也會回應你百分的欣慰。


當孩子情緒奔潰大哭,大發脾氣時,跟孩子講道理,等於做無用功。


這個時候,如果不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一味地說理只會讓問題惡化,得不到解決,要學會跟孩子共情:


一、包容孩子的情緒,成為孩子情緒的容器


從情感出發,先注意到孩子發生了什麼,加入他們的感受之中,暫時把說理擺在一邊。


擁抱孩子的情緒要做到3點:


  • 替孩子說出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難受……”
  • 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媽媽/爸爸,自己在這樣的時候,也會……”
  •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那你是怎麼想的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尋找他發脾氣或犯錯的原因。


找到原因後,嘗試去理解,就能做到平和地跟孩子溝通。

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二、做孩子的傾聽者,而不是灌輸者


父母最好的角色是傾聽者,而不是灌輸者。李玫瑾教授就曾分享過,當孩子一直聽不進去道理的時候,該怎麼做:


先耐心等一會,讓孩子知道你是有誠意的,你是想聽他說話的。等孩子開口說了,那你就耐心聽。


如果是自己做錯了,就跟孩子道個歉:“當時媽媽/爸爸著急了,確實做得不對,沒有關注這一點。”


如果是孩子做得不對,就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好的,有什麼情緒可以給我講,下次就不要這樣做了。”


接著把“怎樣做”的方法告訴孩子,而不是過分糾結在孩子的過錯上。


認真傾聽,就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建立了這樣的溝通模式,就不用費力嘶吼,跟孩子講道理了。


溝通,永遠是親子關係中的難題,也是給父母的一道考題。


願你我都能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地嘗試理解孩子,理解自己。


贏得孩子的信任,而不只是贏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