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絕版”活在當下

傅謹


讓“絕版”活在當下

傅謹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南京大學教授


柴俊為先生主持的《絕版賞析》欄目結集出版,請我作序。為這一欄目的數百期成果做序,本應該是王元化、朱家溍、劉曾復、吳小如這一代老先生才夠份,不幸的是他們陸續仙逝,才由我來濫竽充數。我寫這段話,是因為相信這也是柴兄俊為的願望,這些前輩既是《絕版賞析》節目最重要的參與者,更是柴俊為歷經數年,持續不懈地主持這個欄目的精神支柱,他們的思想與取向恰與這一欄目相吻合,所以才最有資格作這篇序。


讓“絕版”活在當下

吳小如、王元化、劉連群在《絕版賞析》週年慶晚會上合影

《絕版賞析》最初的動因,是柴俊為對戲曲老唱片的個人愛好。他多年蒐集和收藏晚清民國年間京劇和各地方戲曲曲藝的老唱片,併為之著迷。他還深信古代聖賢“獨樂樂,不若與人同樂樂也”的道理,從獨自把玩,生髮出讓這批老唱片重新煥發青春的願望,於是創辦了這個欄目,其中的主角就是經過他精心挑選的珍貴的老唱片,挑選的標準,我想無非是選著名錶演藝術家有代表性的唱段的錄音,唱片本身質量上乘,還要珍稀——既然是“絕版賞析”,就要體現出“絕”字。在電視上賞析老唱片,當然不能只播放錄音,於是他廣邀戲曲界的名流耆宿擔任嘉賓,圍繞這些老唱片,談論灌錄唱片的藝術家的生平,討論他們的藝術成就和追求,他們的風格與特點,且將與之相關的歷史掌故、歷代戲曲名家票友的評論、尤其是當代名家的品評融入其間,讓這些珍貴的聲音資料從歷史走入了今人的精神生活。因為具有多重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所以不僅節目播出期間就引起廣泛關注,以後在“七彩戲劇”頻道播出時,也一直是該頻道最受嘉譽的節目。2004,這批節目的前100集被製成VCD發售,在市場上仍很受歡迎,很快脫銷。至今還經常有人痴痴地坐等電視臺偶然的重播,這次欄目精選數百期出版,實為戲迷們的福音。


讓“絕版”活在當下

這是一檔由絕版老唱片出發的有文化深度的節目,而且這檔欄目本身就是值得賞析的絕版。多年來在這檔節目裡接受柴俊為訪談的嘉賓,多半都是戲曲界的名家,在柴兄俊為這樣的知音面前,他們最有可能敞開胸襟表述自己真誠的藝術追求、美學趣味,這些前輩學者和藝術家的精彩表達,本身就是不可複製的文化遺產。更何況其中的多位前輩學者已經駕鶴西去,節目裡所留下的就是他們最後的身影。



柴俊為做這檔欄目,心裡有股為中華民族精心呵護並傳播這些傳統珍品的情懷。他是戲曲界少數對傳統有廣泛瞭解和深切感悟的戲迷與理論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絕版賞析》欄目在引導觀眾欣賞這些珍貴唱片基礎上,透過賞析傳遞的內涵,要比唱片本身豐富得多。他不只讓觀眾有機會從節目播放的老唱片,瞭解那些早已故去的知名藝術家,恢復對京劇、崑曲等劇種鼎盛時期的歷史記憶,並且還在自覺不自覺地通過不同世代的專家學者的敘述,建構並傳遞正確的藝術價值觀。他做這些節目,心裡不僅有歷史影像,還有理論追求。我們都知道戲曲要健康發展,就必須珍惜與努力繼承傳統。所謂繼承傳統,前提是要知道傳統是什麼,傳統有些什麼好東西,這些好東西又好在哪裡。《絕版賞析》為戲曲界很好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這就是它超越普通的鑑賞類藝術欄目的核心價值與理念。


讓“絕版”活在當下

劉曾復、王元化

如前所述,不同的觀眾可以從這檔知名欄目獲得不同的知識與感悟。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它們是歷史,是藝術,是一個時代曾經深受各不同階層觀眾聽眾喜愛的戲曲經典唱段;對中華民族而言,它們是文化的深厚積澱,也代表了民族藝術的輝煌經歷。但今人很難想象,柴俊為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和出於什麼動機才做這檔欄目的。

我和柴俊為認識的時間不算長,在他為上海東方電視臺做這檔欄目之前的很多年,我只聞其名,未曾與他謀面。我最初知道柴俊為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在《中國戲劇》《上海戲劇》等雜誌和報紙上發表的一些文章,尤其是因為《中國戲劇》當時的編輯曉耕的推薦,才開始關注他。20世紀90年代初,正是戲曲急劇滑坡的時期,看笑話、趁機落井下石的固然有,但多數人還是想希望戲曲能走出危機。其中又有多數人,認為戲曲之所以滑坡,必是由於它跟不上“時代”的急劇變化,所以需要徹底改革,努力創新,才能重獲生機。只有少數人,認為戲曲危機的根源,就是由於對傳統缺乏敬畏之心和深刻領悟,各種亂七八糟的改革和創新是在糟蹋戲曲,戲曲將由於傳統的流失而亡。一方面是覺得前輩留下的東西好,必須珍惜,一方面也是覺得只有更好地繼承傳統,戲曲才有可能走出危機,於是就出現了被時人稱之為“保守主義”的理論群體。


讓“絕版”活在當下

傅謹:《當代中國戲劇批評史》

說“群體”有點誇張,其實只有很少幾位,柴兄和我都在其中。當時我們都還算“青年”,戲曲理論界有前輩很是不解,為什麼我們這幾位“青年戲曲評論家”居然反對戲曲要“改革”和“創新”這種似乎“無可辯駁”的真理,所以,既有苦口婆心的勸導,也有氣勢凌厲的批判。正是在反覆爭論中,我們這種被當時的多數學者視為大逆不道的理論與觀點,逐漸成為戲曲界的共識。現在人們都在強調傳統與繼承的重要性,“保守主義”似乎也不再是個貶義詞了,但我們都不是先知,回想當年,在巨大的反對聲浪面前,要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不容易。好在我們都沒有改變,只是堅持的方式有所不同。柴兄不屑於和他們打筆墨官司,他坐言起行,轉而開始用他幾乎全部精力,做這些後來廣受歡迎的節目。正像那些堅持認為傳統戲曲只有經過脫胎換骨的改造才有前途的理論家們那樣,社會上多數人、包括電視部門的大多數主政者也並不看好他的節目,柴俊為同樣不為所動,他全身心撲在這個欄目上,在寂寞和冷眼中經歷多年,始終不渝。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把欄目做得儘可能精彩,至於獲得瞭如此多受眾的肯定,實在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讓“絕版”活在當下

柴俊為《對傳統的傲慢與偏見》

如果我說《絕版賞析》是柴俊為對民族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貢獻,一點算不上誇張之辭。無論是誰,在生命中能夠用最具創造性又最成熟的數十年做這樣一件事,都值得尊敬。至於喜歡這些節目的人,當然無須想那麼多,只需要打開節目,專注欣賞,就是樂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