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夢”而行進


小時候,我們都有被問到長大後的"理想",說實話,那時沒有想過,只是對別人交流時的語言感興趣,常常自問:為什麼他(她)會那樣講呢?識得幾個字後,對文字有偏好,愛看書,看他們的故事和人生,或入迷或震撼,覺得作者了不起,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用文字恰切地表達出所思,就好了。

生活中,惟吃飯和讀書不可或缺。長年累月地閱讀,從《新安晚報》上看到不少作者提到《紅樓夢》的好,以及她的"高冷"。那時才慚愧起來,讀了不少中外名著,尚未讀位於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的《紅樓夢》,趕緊去"新華書店"買了店內有且僅有的一本(有漏印),二十多年前。

之前沒讀過"紅樓",也未對別人的解讀有印跡,謹"讀自己的書,走自己的路"一以貫之。讀第一回就把人看到了雲裡霧裡,不同於一般的小說開篇,堅持讀完,棄置一旁。其後有生活、工作的煩忙,紛繁中尋找點短暫地"忘卻",又讀起了"紅樓",漸漸地把書中的日常與現實生活相比對,原來就是生活的前世今生。讀"紅樓",懂生活。

邁出歷史性跨越的一步是:以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體驗著作者給我們講述的古代生活故事,好在農村長大的我,對封建生活遺存真切地體會了不少,所以對他們的生活很容易親近。例如很生活的一幕:賈芸因要送人情禮求助於他舅舅,落空,臨走時他舅舅假馬(假裝)地"做人"留他吃飯,他舅娘一句"留下外甥捱餓不成",經典的雙黃戲。話要說的還是"語言",書中的方言俚語——地道的桐城話,給作品出處留下了暗示,無論是俗語、歇後語,還是他們話裡的弦外之音,都與桐城的吻合。

但桐城明清兩代文風昌盛,名人迭出,哪位古人有這樣文化淵源和生活背景呢?大海撈針,迷茫了。又是《新安晚報》讓我峰迴路轉,2010年有篇報道:中國科技大學陳賢富教授(安慶人)提出《紅樓夢》之方以智說,因方先賢是百科全書式的奇才,與書中所涉獵的內容相符合。但我不苟同,方是高才,但《紅樓夢》的文學造詣是對文學有專攻和涵養的人,才能達到的精妙境地;再說家庭背景不行,有過在朝中工作且與皇帝共事歷經幾十年的,獨宰相家擁有。想起以前去過小宰相墳,小宰相歷康、雍、乾三朝,也是史上最鼎盛的三代帝王,不說做宰相需要的謀略和雄才,單是小時看過的歷史小說故事裡,封建君王"翻雲覆雨"的脾性,就毛骨悚然,整部小說裡有這種強大威力下的壓抑感。

靈光一現,當屬老宰相後人!宰相後代隊伍龐大,哪一位呢?從書中有"老太爺""老太太"的稱呼,會不會是小宰相孫子?後來聯繫實際生活否決,桐城人稱呼別人,習慣根據當時最小輩分的孩子來稱謂,所以作者是以孫子的口吻來稱呼長輩的。

確定自己的那種感覺。那時對宰相家族歷史和文化一無所知,於是有意無意間與年老人談白,渴求從他們口中得到收穫和補充,才知桐城市博物館老館長是老宰相嫡系後裔,揣測他老人家會知曉家族的脈絡。天天路過"文廟",逮個機會從工作人員那裡得知退休老館長住"駿園",那邊不陌生,離我小孩上過的幼兒園不遠。就叫"無知者無畏"吧,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家裡,猜想館長家該是紅瓦覆蓋的高大門頭,同時下大多單門獨院的人家那樣,肯定好找。騎上"踏板",糊頭糊腦地望前衝,總找不到那兩個字,停下問路人,說"不知"。那條水泥磚鋪的小巷,日久不堪重負,露出了鋒芒,人在車上,減震器無效,一路彈跳,與騎在老街的麻石條上無異。

多遍尋問不得,有點浮躁,我只不過是小城裡無足輕重的小市民,憑什麼可以求見?猶豫了,洩氣了。車子在前進,心想:再找一把,找不到就上班去了。關掉了油門,慣用任車子自由滑行的方式,停到哪就到哪。車停,叉腳,一直向左搜尋我腦中的"門頭",未得,對面又來了路人,再問,還是不知。沮喪地準備下車調頭,向右一看,"駿園"醒目!我自己笑了,真是"芝麻掉進針眼裡","驀然回首"的偉大!打量一下,這是一條寬度與我車子長度相當的小弄,不足兩米,車子恰恰橫在了弄口,不前不後。後來,憶起工作人員那麼爽快地告訴不熟識的我館長住址,大概他在心底暗笑:你要找到,算你狠!

停車,敲門,阿姨開門。不大的院落裡,擺放著錯落有致的花兒,顯得清爽緊俏,不拖沓。幸運的是張館長在家,未及自報家門,魯莽地說明來意,館長直言沒看過《紅樓夢》,認為僅通過語言來判定作者很武斷,言詞裡似乎對此書不悅,不屑?當然此行是預料之中。對於我的貿然而訪,深表歉意!阿姨給我印象深刻,一直輕言細語和顏悅色,這不是現代人能修行得到的,是對生活積澱和沉澱後的泰然淡然,悅心。敬慕!

結果是必然的,後果有點意外。2018年張館長在"桐城網"上發表了《桐城張氏宰相府司空第連枝館考識》,我從中尋得了自然條件、人文因素與傳說中的《紅樓夢》作者最相符的"張廷瑑",這位先賢在朝廷做官不長,辭官歸裡,到終老有近二十年的時間,那樣博學的人不會閒置自己——寫書,改變了宰相家為仕的一貫局面,為桐城派開闢了新天地,為文學史寫下華貴一章。

讀書,讀人;讀文,讀生活。——讀書之道。方言,在我們的生活裡越走越遠,書中不該丟失的口語也日漸冷寂。為了不應拋卻的桐城文化,盡力而為用文字表達出來挽留些許。藉此,誠摯感謝"六尺巷文化"公眾號平臺!感謝老師們辛勤編髮!感謝一直以來與我一起關注《紅樓夢》的讀者朋友們!2019年5月份,市委統戰部趙金義副部長多方打聽找到我,談到了與大家一起共同交流分享"紅樓"的意願,欣然答應。一個週日,趙部長號召,大關鎮汪傑賢副書記組織,胡玲女士盛邀,暫駐"安徽金星包裝有限公司"寶地,大家暢所欲言,從前輩大咖那裡看到了我未認識的一面。致敬老師們!

在久讀"紅樓"疲倦懈怠時,曾問自己:她與我何干?但一想到在"駿園"的臨門"一回眸",又得到了激勵;只是做了愛好的一件事,承蒙市領導和大家的注視和關心,生命之重。

前路甚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