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新協議達成為何如此艱難?

2020年4月9日,“歐佩克+”舉行了第9屆聯合部長級特別會議。由於墨西哥拒不接受給它的減產指標,只願減產10萬桶/日,這一場馬拉松式的會議沒能取得確定的成果。會後“歐佩克+”發佈了會議聲明,其中提出減產計劃,但末尾加了一句:實施該計劃的前提條件是得到墨西哥的同意。

4月10日,在G20能源部長特別會議上,沙特阿拉伯等國繼續向墨西哥施加壓力。墨西哥仍然只同意減產10萬桶/日。

4月12日,“歐佩克+”又舉行了第10屆聯合部長級特別會議。會上墨西哥能源部長仍然不鬆口。最後,其他成員國只好做出讓步,同意墨西哥只減10萬桶/日。會後發佈的會議聲明中規定,基本上以2018年10月的產量為基準,“歐佩克+”各國將在5月至6月將日產量減少970萬桶;2020年7月至12月,減少770萬桶/日;從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減量縮小為580萬桶/日。

970萬桶/日創造了歐佩克和“歐佩克+”的歷史最高減產紀錄。但是,談判的艱難為“歐佩克+”減產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而且,蒙上陰影的還不僅僅是這個。

“歐佩克+”新協議達成為何如此艱難?

墨西哥為何那麼執拗?

關心石油問題的人們都知道,最近三年“歐佩克+”的每一次聯合部長級會議上,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往往是俄羅斯。幾乎每一次,俄羅斯對減產都不太積極,總是在最後一刻才同意減產。而今年3月,正因為俄羅斯拒絕加大減產,“歐佩克+”會議以失敗告終。

4月的減產談判則不同。俄羅斯爽快地為協議開了綠燈。這次差一點殺死協議的不是俄羅斯,而是墨西哥。那麼,為什麼過去三年墨西哥對減產沒有意見,而這次卻不願妥協?

實際上,墨西哥並不是第一次這麼“不變通”。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為挽救油價,歐佩克尋求同非歐佩克國家結成原油減產聯盟,以減少世界市場原油供應量。

當時的目標是日減產原油200萬桶,其中歐佩克成員國承擔150萬桶。五個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50萬桶,其中俄羅斯、挪威、墨西哥、阿曼、安哥拉的原油日產量分別被要求下降15萬桶、15萬桶、12萬桶、5萬桶和3萬桶。但是墨西哥不接受,堅持只減產10萬桶/日。

19年後的今天,墨西哥再次咬死只減10萬桶。

除了有歷史前例,墨西哥堅持不願意多減產,還有更重要的現實考慮。2016年12月,墨西哥加入“歐佩克+”並接受約10萬桶/日的減產任務。不過,在那之前,由於其墨西哥灣油田的老化,墨西哥石油的減產已經持續了許多年。從2004年開始,墨西哥原油產量就已經開始下降。2004年墨西哥原油產量為384.8萬桶/日,到2016年12月,已經下降到235.5萬桶/日,減量達到149.3萬桶/日,幅度達到39%。

因為產量的慣性下跌,墨西哥完成其在“歐佩克+”框架下大約4%的減產承諾非常輕鬆。而這次,如果要承擔減產40萬桶/日的任務,則將超過其被動減產的範圍,變成主動減產,即實實在在地要為穩定石油市場做出犧牲。對此墨西哥堅決不同意。

“歐佩克+”新協議達成為何如此艱難?

在墨西哥拒絕讓步的前提下,“歐佩克+”還是勉強達成了減產協議,但是墨西哥的“鬧騰”產生了不良的效果:一些原本可能加入減產合作的產油國看到“歐佩克+”的內鬥如此激烈,難免會自問:加入這樣的減產聯盟,能得到什麼好處?其意義又何在呢?。

究竟會減多少?

最後達成的減產協議暗藏玄機。它看起來非常重磅,但其實不然。

4月9日的會議之前,市場的普遍預期是“歐佩克+”將在2020年3月的基礎上削減產量。但是,會議聲明顯示,減產的基準月沒選這個月,也沒選近期其他的某個月,而選了2018年10月。

為什麼?

先看看歐佩克成員國。根據減產協議,2020年5月和6月,除了沙特阿拉伯、伊朗、利比亞和委內瑞拉四國外,歐佩克各國都需要在2018年10月產量的基礎上減產23%。沙特阿拉伯的減產基準被設定在1,100萬桶/日。

因戰亂或受制裁,伊朗、利比亞和委內瑞拉的石油生產已墜入谷底,所以被免除了減產任務。

沙特阿拉伯等10個歐佩克國家在5月—6月的減產總基數是2,668.2萬桶/日,按照23%的減產比例,需要共減產613.7萬桶/日。然而,從2018年10月至今,由於種種原因,這10個歐佩克國家的總產量已經減少了很多。

比如,安哥拉2018年10月的原油產量是152.7萬桶/日,到2020年3月已下降到140萬桶/日,所以它只需要在2020年3月的基礎上再減產22.4萬桶/日而不是像協議說的減產35.1萬桶/日,就能完成減產任務。其中的差額是12.7萬桶/日。

沙特阿拉伯的量更加可觀。根據會議聲明,它需要在1,100萬桶/日的基準上減產23%,即253萬桶/日。結果,沙特阿拉伯需要把它5月和6月的產量下降至約850萬桶/日。2020年3月,它的原油產量為973.3萬桶/日。這就是說,如果以最近月份(這也是市場人士原本普遍預期的月份)為基準,沙特阿拉伯大約只需要減產123.3萬桶/日,而不是253萬桶/日。

總體上,由於減產基準月從2020年3月挪到了2018年10月,歐佩克各成員國將少減產172.9萬桶/日。

“歐佩克+”新協議達成為何如此艱難?

非歐佩克國家的情況類似。比如,2018年10月,阿塞拜疆原油產量為71.8萬桶/日,到2020年1月,已經下降為66.5萬桶/日。分別以這兩個月為基準減產23%,兩者之間的差額為1.2萬桶/日。也就是說,“歐佩克+”減產協議下阿塞拜疆的減產量比市場原本預期的低1萬桶/日以上。

“歐佩克+”使用的減產基準比市場預期的更高,其減產量比市場預期的更少,這無疑會影響其減產效果。

美國說了算

四月會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凸顯了美國說了算、歐佩克靠邊站的事實。

歐佩克已經被邊緣化。

首先,以往歷次“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是維也納歐佩克秘書處刷存在感的最佳時刻。每次開會,高官與記者雲集,世界聚焦。但是,這次網絡談判說明減產會議並非一定要在維也納開。

更重要的是,歐佩克的影響力明顯旁落。過去幾年,隨著頁岩油的崛起以及美國石油產量的猛增,市場裡關於歐佩克地位弱化的言論越來越多,美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三巨頭”被認為替代了歐佩克,成為世界石油市場的主宰者。不過,那些都是抽象的評論。四月會議則清晰表明世界石油格局已進入美國主導的時代。

這次減產運作,從一開始就由美國把控,歐佩克則靠邊站。4月2日,特朗普發出推文,表示“剛剛與我的朋友沙特阿拉伯王儲MBS交談過,王儲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談過,我期待並希望他們將削減大約1,000萬桶產量,甚至更多,如果真的如此,這將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大有好處!”隨後他又補充寫道:“減產規模最高可達1,500萬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個好消息!”

現在回頭來看,雖然特朗普說的並沒有兌現,但在他發推的前後,四月談判的基調就已經被敲定了。而在這個過程中,歐佩克和“歐佩克+”被拋在了一邊。特朗普像班主任,普京和薩勒曼像班長和副班長。4月9日和12日的“歐佩克+”的兩次部長級會議,其實都是20多個同學,在班長和副班長的帶領下,討論如何落實班主任安排的活兒而已。

這次的博弈,美國顯然是最大的贏家。美國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其能源霸權得到了擴展。

如果殺敵一千,自己損失八百,那已經是勝利。這次特朗普政府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自己沒有承諾減一桶油,就讓“歐佩克+”同意減產970萬桶/日。美國無疑大獲全勝。

會前,俄羅斯等產油國要求美國也得減產,否則它們也不減。結果呢?4月12日的會議聲明確認了20個產油國將聯合減產,但美國政府“片葉不沾身”,一句承諾都沒有。

誠然,美國能源部長丹·布魯耶特說過,估計到2020年底,美國原油日產量將下降約200萬桶,甚至可能達到300萬桶。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些數不可靠。美國產油商,尤其是頁岩油生產商,個個是彈力超人。油價暴跌後,它們會逐漸減產。但是一旦油價反彈到一定價位,比如每桶40美元以上,它們就會紛紛增產。現在誰敢說到今年底國際原油價格還不能回到每桶30到40美元呢?

不過,美國大獲全勝,卻不是出於僥倖。美國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對俄羅斯的減產要求,美國可以置之不理,但反過來卻有辦法讓俄羅斯低頭。美國是沙特阿拉伯的保護神。沙特王室的安危、沙特的國家安全等都需要仰仗美國的保護。讓沙特逆轉其石油產量政策,對美國總統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近幾年,通過對伊朗、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的石油制裁,美國已經獲得了世界能源主導權。此次減產談判則加強了美國在全球的能源霸權。

因為新冠肺炎肆虐,世界石油消費量銳減。國際能源署估計,4月和5月,世界石油消費預計將同比下降30%和25%左右。面對需求的大幅下挫,供應端的任何努力都無法迅速扭轉局勢。眼下世界石油業除了盡力抗疫外,還應該耐心等待疫情的緩解。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重要跡象表明,世界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不久之後我們就能看到交通運輸業和石油消費的復甦。那時候,各產油國將會以更輕鬆的心情,對待減產協議的締結和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